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关于城市绿色照明的研究 | 第13-20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2.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 第20-27页 |
2.1 绿色照明 | 第20-21页 |
2.1.1 绿色照明的概念 | 第20页 |
2.1.2 绿色照明的起源 | 第20-21页 |
2.1.3 我国城市绿色照明发展变化 | 第21页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1-25页 |
2.2.1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4页 |
2.2.3 传统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区别 | 第24-25页 |
2.3 新公共管理在城市绿色照明管理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 第25-27页 |
2.3.1 相对传统公共管理理论来话,更适合城市绿色照明的发展步伐 | 第25页 |
2.3.2 与我国政府发展方向一致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现状 | 第27-31页 |
3.1 南宁市基本状况 | 第27-28页 |
3.2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现状 | 第28-31页 |
3.2.1 概况 | 第28-29页 |
3.2.2 取得的成绩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从新公共管理视野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8页 |
4.1 存在问题 | 第31-34页 |
4.1.1 管理队伍专业度不够 | 第31-32页 |
4.1.2 维修养护需求无法满足 | 第32页 |
4.1.3 盗损照明设施现象仍然猖獗 | 第32-33页 |
4.1.4 “重建设,轻养护”现象仍然存在 | 第33页 |
4.1.5 设计不科学,城市绿色照明工程变成了“形象工程”“比亮工程” | 第33页 |
4.1.6 设施管理上存在空白区,市民怨声载道 | 第33-34页 |
4.2 南宁市城市绿色照明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4.2.1 改革未从根本开展,管理主体还是相对单一 | 第34-35页 |
4.2.2 管理资金仍由政府全额拨付,无法满足城市照明设施与管理人员、管理设备不足之间矛盾 | 第35页 |
4.2.3 决策者未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服务对象仍然还是以政府和自我为主 | 第35-36页 |
4.2.4 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不完善,监督和管理力度不足 | 第36页 |
4.2.5 “终身制”和大锅饭制度,不利于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 | 第36-37页 |
4.2.6 人才教育和理论研究短缺 | 第37-38页 |
第五章 加强南宁城市绿色照明管理的对策 | 第38-46页 |
5.1 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建立服务型的政府 | 第38-40页 |
5.1.1 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的总体目标 | 第38页 |
5.1.2 城市绿色照明发展的具体任务 | 第38-39页 |
5.1.3 理顺管理体制 | 第39-40页 |
5.1.4 “重建设也重管理” | 第40页 |
5.2 掌舵而不是划桨,放权的同时起好引导作用 | 第40-42页 |
5.2.1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 | 第40-41页 |
5.2.2 完善行业标准和规范体系 | 第41页 |
5.2.3 优化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度 | 第41-42页 |
5.3 通过市场力量进行改革,“少花钱多办事” | 第42-43页 |
5.3.1 充分调用社会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 | 第42页 |
5.3.2 促进照明行业的技术与产品质量 | 第42-43页 |
5.3.3 构建市场与政府监督制度 | 第43页 |
5.4 提高对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度 | 第43-46页 |
5.4.1 深化内部改革,打造专业的绿色照明管理队伍 | 第43-44页 |
5.4.2 加强宣传引导,进一步提高绿色照明的知名度 | 第44页 |
5.4.3 开展城市照明教育,加强学科建设 | 第44-4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与科研项目情况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