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产业集聚的历史渊源 | 第13-15页 |
1.2.2 国内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3 不同所有制结构产业集聚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8-2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创新点 | 第22-23页 |
1.4.1 选题方面的创新 | 第22页 |
1.4.2 实证方面的创新 | 第22-23页 |
第2章 外资工业与国有工业协同集聚的机理分析 | 第23-31页 |
2.1 产业协同集聚的内涵 | 第23-24页 |
2.2 产业集聚代表理论及测量 | 第24-27页 |
2.2.1 “中心—外围”理论 | 第24-25页 |
2.2.2 产业集聚测量 | 第25-27页 |
2.3 不同所有制结构工业企业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 第27-31页 |
2.3.1 外资工业和国有工业协同集聚 | 第27-29页 |
2.3.2 国有企业抑制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 第29-31页 |
第3章 省级外资工业与国有工业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 | 第31-43页 |
3.1 相关变量的选择和描述统计 | 第31-37页 |
3.1.1 外资区位熵和国有区位熵及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3.1.2 社会经济变量的选择 | 第33-34页 |
3.1.3 相关变量的描述统计及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3.2 省级模型的建立和结果分析 | 第37-42页 |
3.2.1 省级模型的建立 | 第37-38页 |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38-4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城市级外资工业与国有工业协同集聚的实证研究 | 第43-51页 |
4.1 地理邻近性的衡量和相关变量统计 | 第43-44页 |
4.2 城市级模型建立和实证分析 | 第44-49页 |
4.2.1 城市级模型的设定 | 第44-45页 |
4.2.2 实证分析 | 第45-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促进我国外资工业和国有工业协同集聚的政策建议 | 第51-56页 |
5.1 发挥协同集聚效应 | 第51-53页 |
5.1.1 增强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 | 第51-52页 |
5.1.2 强化外资企业对国有企业的知识溢出 | 第52页 |
5.1.3 提高国有工业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 | 第52-53页 |
5.2 强化地理邻近性 | 第53页 |
5.3 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 | 第53-54页 |
5.4 加强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 第54页 |
5.5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 第54-55页 |
5.6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 第55-5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
附录B 论文中所需R语言程序 | 第65-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