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2.1 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2 金融资源错配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3 供给方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2.4 需求方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2.1 金融资源错配的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2.2 供给方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2.2.1 银行部门的政策性垄断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效应 | 第23-24页 |
2.2.2 股票市场的非理性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抑制效应 | 第24-25页 |
2.3 需求方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 第25-27页 |
2.3.1 固定资产投资多而不精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 第25-26页 |
2.3.2 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的挤出效应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 第26-27页 |
第3章 金融资源错配与产业结构的统计性描述 | 第27-42页 |
3.1 供给方金融资源错配的统计性描述 | 第27-34页 |
3.1.1 政策性垄断所致的金融错配 | 第27-29页 |
3.1.2 非理性投资所致的金融资源错配 | 第29-34页 |
3.2 需求方金融资源错配的统计性描述 | 第34-39页 |
3.2.1 不同所有制企业内部的金融错配 | 第34-36页 |
3.2.2 不同行业间的金融资源错配 | 第36-39页 |
3.3 产业结构升级的统计性描述 | 第39-42页 |
第4章 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42-52页 |
4.1 实证模型构建及变量选择 | 第42-45页 |
4.1.1 模型设定 | 第42-43页 |
4.1.2 变量选择 | 第43-45页 |
4.2 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50页 |
4.2.1 描述性统计 | 第45-46页 |
4.2.2 相关性分析 | 第46-47页 |
4.2.3 总体回归性分析 | 第47-49页 |
4.2.4 分样本回归分析 | 第49-50页 |
4.3 金融资源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结论 | 第50-52页 |
4.3.1 总体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结论 | 第50-51页 |
4.3.2 分样本相关性分析的实证结论 | 第51-52页 |
第5章 改善金融资源错配的政策建议 | 第52-59页 |
5.1 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 | 第52-54页 |
5.1.1 推动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由领导者到守夜人的角色转换 | 第53页 |
5.1.2 打破所有制歧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门槛 | 第53-54页 |
5.1.3 扭转垄断性机构与民争利的不良现状 | 第54页 |
5.2 加强金融资源向新型优质产业聚集 | 第54-56页 |
5.2.1 牢固树立金融要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秩序思维 | 第54-55页 |
5.2.2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与金融智能化发展 | 第55页 |
5.2.3 发挥政府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 第55-56页 |
5.3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改革力度 | 第56-59页 |
5.3.1 加快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破旧立新 | 第56-57页 |
5.3.2 以资本市场的活力重塑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模式 | 第57页 |
5.3.3 以区域金融中心合力支撑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