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1.2 抗滑桩研究现状 | 第13-20页 |
1.2.1 悬臂式抗滑桩研究 | 第14-16页 |
1.2.2 锚拉抗滑桩研究 | 第16-17页 |
1.2.3 双排抗滑桩研究 | 第17-18页 |
1.2.4 拱形抗滑结构研究 | 第18-20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FLAC~(3D)软件实体单元内力提取方法研究 | 第21-32页 |
2.1 概述 | 第21页 |
2.2 FLAC~(3D)软件的基本原理 | 第21-22页 |
2.2.1 有限差分基本原理 | 第21页 |
2.2.2 空间导数的有限差分近似 | 第21-22页 |
2.2.3 运动方程 | 第22页 |
2.2.4 应变、应力及质点不平衡力 | 第22页 |
2.3 本构模型介绍 | 第22-25页 |
2.3.1 广义应力分量与广义应变分量 | 第23页 |
2.3.2 增量定律 | 第23-24页 |
2.3.3 流动准则 | 第24-25页 |
2.3.4 桩单元介绍 | 第25页 |
2.4 计算原理及求解过程 | 第25-31页 |
2.4.1 计算原理 | 第25-26页 |
2.4.2 实体梁单元内力提取公式 | 第26页 |
2.4.3 公式推导的假定条件 | 第26页 |
2.4.4 根据单元体应力求内力的公式 | 第26-31页 |
2.5 验证公式的正确性 | 第31页 |
2.6 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V型谷滑坡中拱形抗滑结构作用效应研究 | 第32-62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32-37页 |
3.2.1 模型的基本假定 | 第32页 |
3.2.2 几何模型 | 第32-34页 |
3.2.3 抗滑结构物理力学参数 | 第34-35页 |
3.2.4 模型的边界条件 | 第35页 |
3.2.5 模型检验实例 | 第35-37页 |
3.3 计算结果的整理与分析 | 第37-61页 |
3.3.1 矢跨比f对抗滑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分布规律影响 | 第37-46页 |
3.3.2 连系梁梁高对抗滑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分布规律影响 | 第46-55页 |
3.3.3 滑体抗剪强度指标c、φ值的影响 | 第55-57页 |
3.3.4 V角的角度对抗滑结构内力及位移的分布规律影响 | 第57-61页 |
3.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4章 工程应用 | 第62-78页 |
4.1 概述 | 第62页 |
4.2 工程概况 | 第62-63页 |
4.3 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 第63-64页 |
4.3.1 地层分布及岩性特征 | 第63-64页 |
4.3.2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 第64页 |
4.4 拱形抗滑结构总体方案设计 | 第64-68页 |
4.4.1 工程特点分析 | 第64页 |
4.4.2 治理方案遵循原则 | 第64-65页 |
4.4.3 岩土设计参数 | 第65页 |
4.4.4 设计边坡分段 | 第65-66页 |
4.4.5 支护结构参数 | 第66-67页 |
4.4.6 材料设计参数 | 第67-68页 |
4.5 理正软件计算 | 第68-71页 |
4.5.1 理正计算过程 | 第68-70页 |
4.5.2 抗滑桩内力与位移计算结果 | 第70-71页 |
4.5.3 嵌固深度计算过程 | 第71页 |
4.6 FLAC~(3D)软件计算 | 第71-75页 |
4.6.1 FLAC~(3D)模型建立 | 第71-73页 |
4.6.2 抗滑结构的稳定性与弯矩分析 | 第73-75页 |
4.6.3 两种计算方法地表沉降 | 第75页 |
4.7 抗滑结构的配筋 | 第75-77页 |
4.8 工程效果 | 第77页 |
4.9 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附录1 | 第80-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