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腐殖酸(Humic acid,HAs) | 第14-16页 |
1.1.1 腐殖酸的性质 | 第14页 |
1.1.2 腐殖酸的处理方法与技术 | 第14-16页 |
1.2 Cr(Ⅵ)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Cr(Ⅵ)的处理方法 | 第16-18页 |
1.3 电芬顿(Electro-Fenton)氧化的提出及反应机理 | 第18-21页 |
1.3.1 光-Fenton与电-Fenton反应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依据与内容以及创新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2.1 化学试剂与仪器 | 第23-25页 |
2.2 实验装置及样品分析 | 第25-26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5页 |
2.2.2 实验操作部分 | 第25-26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页 |
2.3.1 纳米四氧化三铁的制备 | 第26页 |
2.3.2 纳米Pd的负载 | 第26页 |
2.4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6-28页 |
2.4.1 扫描电镜(SEM) | 第27页 |
2.4.2 动态光散射(DLS) | 第27页 |
2.4.3 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 | 第27页 |
2.4.4 比表面积分析仪(BET) | 第27页 |
2.4.5 X射线衍射仪(XRD) | 第27-28页 |
第3章 腐殖酸跟Cr(Ⅵ)的电-Fenton同步去除机理研究 | 第28-44页 |
3.1 Pd-Fe_3O_4表征结果与讨论 | 第28-32页 |
3.1.1 Pd-Fe_3O_4的SEM表征 | 第28-29页 |
3.1.2 Pd-Fe_3O_4的XRD表征 | 第29-30页 |
3.1.3 Pd-Fe_3O_4的TEM表征 | 第30-31页 |
3.1.4 Pd-Fe_3O_4的BET表征 | 第31-32页 |
3.2 条件优化实验 | 第32-36页 |
3.2.1 最佳电流值的确定 | 第32-33页 |
3.2.2 最佳pH值的确定 | 第33-34页 |
3.2.3 Pd负载量、Pd-Fe_3O_4投加量以及HAs初始浓度 | 第34-36页 |
3.3 最佳条件与空白对照实验 | 第36-40页 |
3.3.1 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研究 | 第38-40页 |
3.4 Pd-Fe_3O_4材料的循环使用实验 | 第40-42页 |
3.4.1 Pd-Fe_3O_4的收集、活化与循环实验 | 第40页 |
3.4.2 Pd-Fe_3O_4循环使用效果与讨论 | 第40-42页 |
3.5 本研究机理示意图 | 第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4章 共存离子影响探究 | 第44-47页 |
4.1 共存离子 | 第44-45页 |
4.1.1 Cl~- | 第44页 |
4.1.2 SO_4~(2-) | 第44页 |
4.1.3 CO_3~(2-)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腐殖酸的分级研究 | 第47-51页 |
5.1 腐殖酸的分级方法 | 第47-49页 |
5.1.1 混凝分级 | 第47页 |
5.1.2 溶剂分级 | 第47-48页 |
5.1.3 电泳分级 | 第48页 |
5.1.4 凝胶过滤分级 | 第48页 |
5.1.5 大孔吸附树脂吸附分级 | 第48页 |
5.1.6 超滤分级 | 第48-49页 |
5.2 腐殖酸级分电解结果与讨论 | 第49-50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