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1.3.1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1.3.3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与创新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18-19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1-26页 |
2.1.1 生态文明 | 第21-23页 |
2.1.2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 第23-25页 |
2.1.3 创新能力 | 第25-26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1页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6页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6-27页 |
2.2.3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2.4 创新经济理论 | 第28-31页 |
第3章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构建及方法选择 | 第31-43页 |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1-32页 |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2-37页 |
3.2.1 创新环境 | 第35页 |
3.2.2 知识创新能力 | 第35-36页 |
3.2.3 创新效益 | 第36-37页 |
3.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7-43页 |
3.3.1 因子分析法 | 第39-40页 |
3.3.2 聚类分析法 | 第40页 |
3.3.3 Malmquist指数 | 第40-43页 |
第4章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43-61页 |
4.1 样本选择 | 第43-44页 |
4.2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 第44-52页 |
4.2.1 数据来源与指标优化 | 第44-46页 |
4.2.2 创新环境评价结果 | 第46-49页 |
4.2.3 知识创新能力评价结果 | 第49-50页 |
4.2.4 创新效益评价结果 | 第50-51页 |
4.2.5 综合评价结果 | 第51-52页 |
4.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类 | 第52-54页 |
4.4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动态分析 | 第54-61页 |
4.4.1 数据来源与指标优化 | 第54-57页 |
4.4.2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7-61页 |
第5章 提升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 第61-67页 |
5.1 突出生态特色,促进示范区创新均衡发展 | 第61-63页 |
5.1.1 发挥制度创新优势,深化体制改革 | 第61-62页 |
5.1.2 利用生态基础,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 第62页 |
5.1.3 加强示范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 第62-63页 |
5.2 构建创新发展平台,提高示范区创新效率 | 第63-64页 |
5.2.1 强化中介服务作用,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 第63页 |
5.2.2 建立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 第63-64页 |
5.2.3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 第64页 |
5.3 优化创新环境,提升示范区竞争力 | 第64-67页 |
5.3.1 积极培养创新人才,构筑创新人才高地 | 第64-65页 |
5.3.2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核心竞争优势 | 第65页 |
5.3.3 调整创新投入体系,提高创新产出水平 | 第65-6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68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致谢 | 第77-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