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3.1 节能减排潜力测算的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3.2 节能减排影响的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5.1 创新之处 | 第17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2 河北高耗煤产业节煤减排状况 | 第19-31页 |
2.1 高耗煤产业现状描述 | 第19-25页 |
2.1.1 高耗煤产业内涵 | 第19-21页 |
2.1.2 高耗煤产业产能状况 | 第21-23页 |
2.1.3 高耗煤产业能源消耗 | 第23-25页 |
2.2 大气污染现状 | 第25-28页 |
2.2.1 CO_2排放 | 第25-26页 |
2.2.2 NO_x排放 | 第26-27页 |
2.2.3 SO_2排放 | 第27-28页 |
2.3 节煤减排现状描述 | 第28-31页 |
2.3.1 节煤减排概念 | 第28-29页 |
2.3.2 现行节煤减排政策 | 第29-31页 |
3 河北高耗煤产业节煤减排潜力 | 第31-41页 |
3.1 模型介绍 | 第31-34页 |
3.1.1 数据包络模型简介 | 第31-32页 |
3.1.2 基于投入导向的节煤效率及潜力测算 | 第32-33页 |
3.1.3 基于产出导向的减排效率及减排潜力模型 | 第33-34页 |
3.2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3.2.1 变量选取 | 第34页 |
3.2.2 数据来源 | 第34-36页 |
3.3 实证分析 | 第36-41页 |
3.3.1 节煤效率及节煤潜力结果及分析 | 第36-38页 |
3.3.2 减排效率及减排潜力结果及分析 | 第38-41页 |
4 基于CGE模型的河北高耗煤产业节煤减排效应分析 | 第41-64页 |
4.1 模型原理及数据处理 | 第41-44页 |
4.1.1 CGE模型原理介绍 | 第41页 |
4.1.2 部门划分及SAM表编制 | 第41-43页 |
4.1.3 外生量设定 | 第43-44页 |
4.2 CGE模型方程结构 | 第44-48页 |
4.2.1 生产及贸易模块 | 第44-46页 |
4.2.2 主体行为模块 | 第46-47页 |
4.2.3 环境模块 | 第47页 |
4.2.4 均衡及闭合模块 | 第47-48页 |
4.2.5 福利评价模块 | 第48页 |
4.3 模拟结果分析 | 第48-64页 |
4.3.1 河北高耗煤产业整体节煤减排效应 | 第48-51页 |
4.3.2 钢铁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51-53页 |
4.3.3 煤炭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53-56页 |
4.3.4 化工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56-58页 |
4.3.5 石油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58-60页 |
4.3.6 电力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60-61页 |
4.3.7 建材产业节煤减排效应 | 第61-64页 |
5 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5.1 结论 | 第6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64-67页 |
5.2.1 加大环保技术创新投入力度 | 第64-65页 |
5.2.2 加速调整能源结构 | 第65页 |
5.2.3 保障生态环保制度落实 | 第65-66页 |
5.2.4 制定差异化的补贴政策 | 第66页 |
5.2.5 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后记 | 第107-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