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维隔震礅的隔震性能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2 竖向地震的作用 | 第15-17页 |
1.2.1 早期隔震结构 | 第15-16页 |
1.2.2 近现代隔震结构 | 第16-17页 |
1.2.3 国内隔震结构发展 | 第17页 |
1.3 结构减震控制体系 | 第17-19页 |
1.3.1 被动控制 | 第18页 |
1.3.2 主动控制 | 第18-19页 |
1.3.3 半主动控制 | 第19页 |
1.3.4 混合控制 | 第19页 |
1.4 基础隔震的发展与分类 | 第19-22页 |
1.4.1 基础隔震的定义 | 第19-20页 |
1.4.2 基础隔震的分类情况 | 第20页 |
1.4.3 橡胶隔震支座 | 第20-21页 |
1.4.4 滑动隔震支座 | 第21页 |
1.4.5 滚动隔震层 | 第21-22页 |
1.4.6 滚摆隔震层 | 第22页 |
1.4.7 复合隔震支座 | 第22页 |
1.5 现状与发展 | 第22-23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三维隔震礅的设计理论 | 第25-41页 |
2.1 基础隔震 | 第25-28页 |
2.1.1 隔震原理的理论推导 | 第25-26页 |
2.1.2 利用结构振动方程阐述隔震原理 | 第26-27页 |
2.1.3 竖向动力分析 | 第27-28页 |
2.2 三维复合隔震礅 | 第28-30页 |
2.2.1 三维隔震礅简介 | 第28-29页 |
2.2.2 三维隔震礅的优势 | 第29-30页 |
2.3 计算模型 | 第30-31页 |
2.3.1 弹簧计算模型 | 第30页 |
2.3.2 计算模型基本假定 | 第30-31页 |
2.4 弹簧与隔震礅的设计 | 第31-36页 |
2.4.1 隔震弹簧的设计 | 第31-33页 |
2.4.2 竖向刚度设计 | 第33-34页 |
2.4.3 减震系数计算 | 第34-35页 |
2.4.4 三维隔震礅水平刚度模型假设与计算 | 第35-36页 |
2.4.5 竖向的减震系数 | 第36页 |
2.4.6 水平向的减震系数 | 第36页 |
2.5 设计算例 | 第36-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3章 三维隔震礅的模型制作及拟静力试验 | 第41-51页 |
3.1 隔震礅制作 | 第41-44页 |
3.1.1 钢模板设计 | 第41-42页 |
3.1.2 钢筋绑扎 | 第42-43页 |
3.1.3 安装钢模板 | 第43页 |
3.1.4 固定隔震单元 | 第43页 |
3.1.5 浇筑与养护混凝土 | 第43-44页 |
3.2 理论参数 | 第44页 |
3.3 三维隔震礅竖向轴压刚度试验 | 第44-50页 |
3.3.1 竖向刚度 | 第44-47页 |
3.3.2 水平刚度 | 第47-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三维隔震礅振动台试验 | 第51-59页 |
4.1 新型三维隔震礅振动试验设计 | 第51-54页 |
4.1.1 试验设备及测点布置 | 第51-52页 |
4.1.2 拾振器采集测点布置 | 第52页 |
4.1.3 试验加载波形的选取 | 第52-53页 |
4.1.4 振动台试验方案 | 第53页 |
4.1.5 振动台的试验步骤以及试验现象 | 第53-54页 |
4.2 振动台试验结果以及分析 | 第54-5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三维隔震礅动力时程分析 | 第59-65页 |
5.1 动力时程分析 | 第59-64页 |
5.1.1 分析模型建立 | 第59-60页 |
5.1.2 动力时程分析结果 | 第60-62页 |
5.1.3 数据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