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第13-18页 |
1.2.1 智慧建造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BIM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装配式建筑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智慧建造概念辨析及发展分析 | 第21-28页 |
2.1 智慧建造概念辨析及范畴界定 | 第21-24页 |
2.1.1 智慧建造内涵及特点 | 第21-23页 |
2.1.2 智慧建造与建筑全生命周期 | 第23页 |
2.1.3 智慧建造与精益建造的联系 | 第23页 |
2.1.4 智慧建造的支撑手段——BIM | 第23-24页 |
2.2 智慧建造的发展 | 第24-26页 |
2.2.1 数字化建造阶段 | 第24-25页 |
2.2.2 信息化建造阶段 | 第25页 |
2.2.3 智慧建造阶段 | 第25-26页 |
2.3 智慧建造背景下的装配式建筑 | 第26-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管理体系构建 | 第28-52页 |
3.1 体系构建原则和结构设计 | 第28-30页 |
3.1.1 体系构建目标和原则 | 第28-29页 |
3.1.2 总体结构 | 第29-30页 |
3.2 装配式建设项目系统要素研究 | 第30-44页 |
3.2.1 项目规划与组织管理 | 第30-31页 |
3.2.2 利益相关者管理 | 第31-33页 |
3.2.3 过程控制与目标管理 | 第33-39页 |
3.2.4 项目运营维护管理 | 第39-41页 |
3.2.5 信息系统管理 | 第41-44页 |
3.3 装配式建设项目系统环境、输入与输出 | 第44-45页 |
3.3.1 装配式建设项目系统环境 | 第44-45页 |
3.3.2 装配式建设项目输入与输出 | 第45页 |
3.4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管理体系构建 | 第45-51页 |
3.4.1 装配式建设项目系统要素提取及解释 | 第45-47页 |
3.4.2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管理体系构建 | 第47-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4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 | 第52-78页 |
4.1 管理体系指标信效度分析 | 第52-59页 |
4.1.1 基于专家调查法的体系指标重要性评价 | 第52页 |
4.1.2 信度分析 | 第52-54页 |
4.1.3 效度分析 | 第54-58页 |
4.1.4 体系评价指标层级结构 | 第58-59页 |
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方法 | 第59-63页 |
4.2.1 层次分析法 | 第59-61页 |
4.2.2 熵权法 | 第61-63页 |
4.2.3 基于差异系数的组合赋值法 | 第63页 |
4.3 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63-77页 |
4.3.1 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第63-66页 |
4.3.2 基于熵权法计算权重 | 第66-70页 |
4.3.3 基于组合赋权法计算权重 | 第70-71页 |
4.3.4 体系指标因素总排序 | 第71-74页 |
4.3.5 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5 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管理体系实施建议 | 第78-81页 |
5.1 规范标准方面建议 | 第78页 |
5.2 建设模式方面建议 | 第78-79页 |
5.3 信息平台建设方面建议 | 第79-80页 |
5.4 建设环境方面建议 | 第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附录 | 第88-98页 |
附录Ⅰ | 第88-91页 |
附录Ⅱ | 第91-96页 |
附录Ⅲ | 第9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