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与宗教关系研究--以藏族、回族小说为例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中文文摘 | 第4-9页 |
引论:神性光照下的叙事 | 第9-23页 |
一、选题意义和价值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和问题 | 第10-21页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21-23页 |
第一章 少数民族小说与宗教 | 第23-57页 |
第一节 宗教与少数民族小说的题材属性 | 第23-32页 |
一、宗教传统 | 第23-25页 |
二、宗教人物 | 第25-27页 |
三、宗教行为与事件 | 第27-29页 |
四、宗教情感与意象 | 第29-32页 |
第二节 宗教与少数民族小说的主题属性 | 第32-45页 |
一、现代性与民族宗教文化 | 第32-37页 |
二、探讨重建宗教神性的可能 | 第37-42页 |
三、寻求精神解脱和超越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宗教与少数民族小说的审美属性 | 第45-57页 |
一、主题意蕴的形而上提升 | 第46-49页 |
二、文本陌生化效果 | 第49-51页 |
三、小说的散文化倾向 | 第51-57页 |
第二章 宗教制约的叙事 | 第57-87页 |
第一节 宗教对日常生活的再结构 | 第57-67页 |
一、日常事物的宗教化 | 第57-58页 |
二、衣食起居的宗教化 | 第58-59页 |
三、日常生活的仪式化 | 第59-62页 |
四、处理日常生活的宗教化 | 第62-67页 |
第二节 宗教视野下的爱恨生死 | 第67-76页 |
一、宗教诠释的爱恨 | 第67-69页 |
二、宗教对生死的阐释 | 第69-76页 |
第三节 冲突的宗教式化解 | 第76-87页 |
一、“神性”与“人性”的冲突 | 第76-79页 |
二、限制与自由的冲突 | 第79-82页 |
三、现代与传统的冲突 | 第82-87页 |
第三章 宗教之于叙事的修辞景观 | 第87-121页 |
第一节 宗教时空观与叙事时空 | 第87-97页 |
一、时间轮回 | 第87-91页 |
二、预叙 | 第91-92页 |
三、神性空间 | 第92-95页 |
四、时空跳跃 | 第95-97页 |
第二节 宗教想象与叙事维度 | 第97-109页 |
一、叙事视角的反常化 | 第98-101页 |
二、怪诞的文学表现 | 第101-105页 |
三、叙事的非逻辑性与神秘化 | 第105-109页 |
第三节 宗教情感和叙事强度 | 第109-121页 |
一、细节描写与叙事强度 | 第109-113页 |
二、情节设置与叙事强度 | 第113-116页 |
三、人物塑造与叙事强度 | 第116-121页 |
第四章 宗教审美的可能性 | 第121-163页 |
第一节 作为表达对象的宗教 | 第121-131页 |
一、作家的宗教观 | 第121-125页 |
二、现实中的宗教 | 第125-128页 |
三、文学中的宗教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历史语境中的宗教叙事 | 第131-141页 |
一、“人性”的凸显 | 第132-135页 |
二、文学现代化与宗教叙事 | 第135-138页 |
三、重建“神性”维度的努力 | 第138-141页 |
第三节 文学表达宗教的法度 | 第141-152页 |
一、审美距离的控制 | 第142-145页 |
二、宗教的审美象征效果 | 第145-149页 |
三、“神性”与“人性”的对话 | 第149-152页 |
第四节 宗教化表达与想象的可能 | 第152-163页 |
一、文学应该是一种信仰 | 第152-155页 |
二、叙事伦理的开拓 | 第155-158页 |
三、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 第158-163页 |
余论:未尽的道路 | 第163-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7页 |
科研成果 | 第177-179页 |
致谢 | 第179-181页 |
个人简历 | 第181-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