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2-16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四)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5-16页 |
| 一、网络隐私权的基本理论 | 第16-25页 |
| (一)网络隐私权涵义 | 第16-19页 |
| 1.隐私与隐私权 | 第16-17页 |
| 2.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 第17页 |
| 3.网络隐私权的内容 | 第17-19页 |
| (二)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 第19-20页 |
| 1.数据为主要载体 | 第19-20页 |
| 2.财产性增强 | 第20页 |
| 3.侵害具有隐蔽性 | 第20页 |
| (三)网络隐私权的类型 | 第20-23页 |
| 1.网络隐私权类型划分 | 第21页 |
| 2.特殊主体的网络隐私权 | 第21-23页 |
| (四)网络时代与网络隐私权 | 第23-25页 |
| 二、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 第25-37页 |
| (一)网络隐私权法律文本保护 | 第25-27页 |
| 1.宪法保护相关规定 | 第25页 |
| 2.其他法律保护相关规定 | 第25-26页 |
| 3.最新司法解释细化相关规定 | 第26-27页 |
| 4.文本保护的不足 | 第27页 |
| (二)网络隐私权实践保护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 1.社会公众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有待增强 | 第28页 |
| 2.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 | 第28-29页 |
| (三)网络隐私权保护问题的根本原因 | 第29页 |
| (四)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类型 | 第29-34页 |
| 1.侵权行为主要类型 | 第29-31页 |
| 2.典型侵权行为案例分析 | 第31-34页 |
| (五)网络隐私权侵权行为特点 | 第34-37页 |
| 1.侵权主体范围广 | 第34-36页 |
| 2.客体界限模糊 | 第36页 |
| 3.侵权后果更严重 | 第36-37页 |
| 三、完善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建议 | 第37-45页 |
| (一)域外保护的经验 | 第37-39页 |
| 1.构建完善的行业自律和立法规制 | 第37-38页 |
| 2.明确网络隐私权保护边界 | 第38-39页 |
| 3.对我国网络隐私法律保护的启示 | 第39页 |
| (二)构建完善的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 1.完善宪法保护相关规定 | 第39-40页 |
| 2.完善民法保护相关规定 | 第40页 |
| 3.完善刑法行政法保护相关规定 | 第40-41页 |
| 4.制定专项保护立法 | 第41页 |
| 5.立法保障应确立的原则 | 第41-42页 |
| (三)加强网络监管防止侵害 | 第42-43页 |
| 1.设立统一的网络监管机构 | 第42页 |
| 2.加强网络实时监管 | 第42-43页 |
| 3.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第43页 |
| (四)创新司法保护 | 第43-44页 |
| 1.创新诉讼制度 | 第43页 |
| 2.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 | 第43-44页 |
| (五)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形成良法法律环境 | 第44-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 附录 | 第48-49页 |
| 后记 | 第49-5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