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一)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三)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四)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 | 第15-16页 |
一、大数据时代与个人信息风险 | 第16-23页 |
(一) 大数据的起源 | 第16-17页 |
(二) 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 第17-18页 |
(三) 大数据的运行模式 | 第18-19页 |
(四) 大数据时代的个人信息面临的风险 | 第19-23页 |
1. 个人信息的不当收集 | 第19-20页 |
2. 个人信息的过度分析 | 第20-21页 |
3. 个人信息的不当储存和处理 | 第21-22页 |
4. 个人信息的轻易泄露 | 第22-23页 |
二、个人信息权及其保护的必要性 | 第23-31页 |
(一) 个人信息权概述 | 第23-28页 |
1. 个人信息权的性质 | 第24-26页 |
2.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 | 第26-27页 |
3. 个人信息权与其他具体人格权的区别 | 第27-28页 |
(二) 我国个人信息权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1. 维护公民利益 | 第29-30页 |
2. 促进经济发展 | 第30页 |
3. 维护社会稳定 | 第30-31页 |
三、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立法梳理与分析 | 第31-42页 |
(一) 我国个人信息权的相关立法概况 | 第31-37页 |
(二) 我国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现存的问题 | 第37-42页 |
1. 立法理念落后 | 第37-38页 |
2. 法律体系不完整 | 第38页 |
3. 立法质量较低 | 第38-39页 |
4. 救济措施不足 | 第39-42页 |
四、启示与借鉴:其他国家的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42-48页 |
(一) 欧盟:统一立法模式的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42-44页 |
(二) 美国:分散立法兼行业自律的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模式 | 第44-45页 |
(三) 日本:折衷模式的个人信息权立法保护 | 第45-46页 |
(四) 国外个人信息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 | 第46-48页 |
五、我国个人信息权保护的立法完善 | 第48-54页 |
(一) 更新立法理念 | 第48-51页 |
1. 平衡个人信息利用与个人信息保护 | 第48-49页 |
2. 确立个人信息权的基本保护原则 | 第49-50页 |
3. 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立法模式 | 第50-51页 |
(二) 完善法律体系 | 第51页 |
(三) 提高立法质量 | 第51-52页 |
(四) 完善法律救济途径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0页 |
后记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