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本论文研究各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2 水介质光学特性 | 第17-35页 |
2.1 水下光度学度量 | 第17-24页 |
2.1.1 光通量 | 第18-20页 |
2.1.2 光强度 | 第20-22页 |
2.1.3 光照度 | 第22-23页 |
2.1.4 光亮度 | 第23-24页 |
2.2 水下光的传输特性 | 第24-34页 |
2.2.1 水介质的衰减效应 | 第24-25页 |
2.2.2 水介质的散射效应 | 第25-29页 |
2.2.2.1 水分子散射 | 第26页 |
2.2.2.2 粒子散射 | 第26-27页 |
2.2.2.3 散射效应宏观定性度量 | 第27-29页 |
2.2.3 水体透明度 | 第29-34页 |
2.2.3.1 海水透明度基本定义 | 第29-30页 |
2.2.3.2 水下目标物衬度-水体透明度体系 | 第30-33页 |
2.2.3.3 实验室常用透明度体系测量方法 | 第33-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3 水下视觉系统成像的光场研究 | 第35-49页 |
3.1 水下视觉系统成像的光场能量研究 | 第38-45页 |
3.1.1 目标物直射光照度 | 第38页 |
3.1.2 目标物散射光照度 | 第38-40页 |
3.1.3 目标物总照度 | 第40页 |
3.1.4 接收器接收回程直射光照度 | 第40-41页 |
3.1.5 接收器接收回程散射光照度 | 第41-42页 |
3.1.6 接收器接收探测目标全功率 | 第42-45页 |
3.2 水下视觉系统成像的表观面衬度研究 | 第45-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水下大尺度光场建立方法与设计 | 第49-67页 |
4.1 2倍透明度距离成像设计 | 第51-58页 |
4.1.1 光源强度参数计算 | 第51-53页 |
4.1.2 系统衬度评估 | 第53-54页 |
4.1.3 凸透镜密集集束光源(BILC光源) | 第54-58页 |
4.2 接收视角大景深设计 | 第58-60页 |
4.3 水下大尺度光场系统实现 | 第60-66页 |
4.3.1 光源阵列子系统 | 第60-61页 |
4.3.2 图像采集、存储子系统 | 第61页 |
4.3.3 控制子系统 | 第61-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5 水下大尺度光场成像实验 | 第67-85页 |
5.1 单灯水下照明实验 | 第68-80页 |
5.1.1 单灯水下照明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68-70页 |
5.1.2 单灯水下照明实验目的 | 第70页 |
5.1.3 单灯水下照明实验过程 | 第70-72页 |
5.1.4 单灯水下照明实验结果 | 第72-80页 |
5.2 集束光源阵列系统水下照明实验 | 第80-84页 |
5.2.1 集束光源阵列系统水下照明实验环境与设备 | 第80-81页 |
5.2.2 集束光源阵列系统水下照明实验目的 | 第81页 |
5.2.3 集束光源阵列系统水下照明实验过程 | 第81-82页 |
5.2.4 集束光源阵列系统水下照明实验结果 | 第82-84页 |
5.3 水下大尺度光场照明结果分析讨论 | 第84-8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85-86页 |
6.2 未来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