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太阳系的观测 | 第9-10页 |
1.2 太阳系的起源问题 | 第10-11页 |
1.2.1 太阳系的起源问题及新星云假说 | 第11页 |
1.2.2 地球的早期演化 | 第11页 |
1.3 目前获得地球扁率的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太阳系起源的各种学说 | 第13-20页 |
2.1 太阳系起源学说的种类 | 第13-18页 |
2.1.1 灾变说 | 第13-14页 |
2.1.2 星云假说 | 第14-17页 |
2.1.2.1 早期星云假说 | 第14-15页 |
2.1.2.2 本世纪的星云假说 | 第15-17页 |
2.1.3 其他的假说 | 第17-18页 |
2.2 行星物质来源问题 | 第18-19页 |
2.2.1 分出说 | 第18页 |
2.2.2 俘获说 | 第18-19页 |
2.2.3 共同形成说 | 第19页 |
2.3 行星形成方式问题 | 第19-20页 |
第3章 新星云假说 | 第20-27页 |
3.1 基本问题和论点 | 第20页 |
3.2 星际云的收缩和破裂 | 第20-21页 |
3.3 原始星云的质量和角动量 | 第21-22页 |
3.4 星云盘的结构 | 第22-24页 |
3.4.1 温度分布 | 第22-23页 |
3.4.2 化学组成 | 第23页 |
3.4.3 面密度 | 第23-24页 |
3.5 行星的形成 | 第24-25页 |
3.5.1 尘层的形成 | 第24页 |
3.5.2 星子的形成 | 第24-25页 |
3.5.3 行星的形成 | 第25页 |
3.6 小结 | 第25-27页 |
第4章 地球早期演化 | 第27-38页 |
4.1 地球八亿年的空白史 | 第27-32页 |
4.1.1 原始地球的形成 | 第27-29页 |
4.1.2 小星子二次堆积期 | 第29-30页 |
4.1.3 小天体碰撞期 | 第30-31页 |
4.1.4 板块构造期 | 第31页 |
4.1.5 小结 | 第31-32页 |
4.2 地球演化过程中质量、平均半径、角速度的确定 | 第32-38页 |
4.2.1 各个历史时期地球的质量 | 第32-33页 |
4.2.2 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球平均半径 | 第33-34页 |
4.2.3 地球角速度的变化 | 第34-38页 |
第5章 地球模型 | 第38-50页 |
5.1 目前获得地球扁率的方法 | 第38页 |
5.2 液体均匀各向同性地球模型 | 第38-44页 |
5.2.1 液体均质旋转椭球体的引力位 | 第39-42页 |
5.2.2 液体均质旋转椭球体的离心力位 | 第42-44页 |
5.2.3 液体均质旋转椭球体的扁率 | 第44页 |
5.3 弹性均匀各向同性地球模型 | 第44-50页 |
5.3.1 弹性均匀各向同性地球模型下的扁率 | 第44-48页 |
5.3.2 各参数值的确定 | 第48-50页 |
第6章 新星云假说下地球扁率的计算 | 第50-57页 |
6.1 主要计算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6.2 地球扁率上限计算 | 第51-52页 |
6.3 地球扁率下限计算 | 第52-55页 |
6.4 小结 | 第55-5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