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海洋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海洋原油污染物的降解方法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文献综述第11-17页
    1.1 原油组成及分析方法第11-12页
        1.1.1 原油族组分分析第11页
        1.1.2 原油定量分析方法第11-12页
    1.2 海洋原油污染物降解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光催化技术治理海洋原油污染研究进展第12-14页
        1.2.2 微生物技术治理海洋原油污染研究现状第14-16页
    1.3 论文选题目的及研究内容第16-17页
2 原油热化学性质与其族组分分析第17-25页
    2.1 引言第17-18页
    2.2 实验部分第18-20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18页
        2.2.2 原油族组分分析第18-20页
            2.2.2.1 固定相的活化第18-19页
            2.2.2.2 氧化铝装柱、净化第19页
            2.2.2.3 原油族组分的分离第19-20页
        2.2.3 原油的差热-热重分析第2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0-24页
        2.3.1 原油族组分分析结果第20-21页
        2.3.2 原油的差热热重分析结果及其与族组分的内在关系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原油光降解与TiO_2光催化降解的比较研究第25-41页
    3.1 引言第25页
    3.2 实验部分第25-2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25-26页
        3.2.2 光催化降解实验第26-27页
        3.2.3 光催化降解后海水的分析第27-28页
            3.2.3.1 原油水溶性成分(WSF)的紫外光谱测定第27-28页
            3.2.3.2 海水中DOC的浓度测定第28页
            3.2.3.3 海水中菌落总数的测定第28页
        3.2.4 光催化降解后原油的分析第28-29页
            3.2.4.1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第28页
            3.2.4.2 原油SARA组分降解率估算第28页
            3.2.4.3 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第28-2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9-40页
        3.3.1 水溶性成分分析—WSF紫外光谱和DOC浓度第29-31页
        3.3.2 光催化降解过程现象第31-32页
        3.3.3 原油降解分析第32-39页
            3.3.3.1 原油降解率第32-33页
            3.3.3.2 原油SARA组分降解率第33-35页
            3.3.3.3 GC-MS分析第35-39页
        3.3.4 光催化降解过程对海洋微生物的影响第39-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4 光催化与微生物联合降解原油的研究第41-53页
    4.1 引言第41-42页
    4.2 实验部分第42-45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2-43页
        4.2.2 微生物与光催化联合降解原油第43-44页
            4.2.2.1 联合1第43-44页
            4.2.2.2 联合2第44页
        4.2.3 原油降解率的测定第44页
        4.2.4 原油残渣族组分分析和GC-MS分析第44-45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4.3.1 原油降解率第45页
        4.3.2 原油SARA组分降解率估算第45-46页
        4.3.3 GC-MS分析第46-52页
            4.3.3.1 原油残渣饱和烃成分分析第46-49页
            4.3.3.2 原油残渣芳香烃成分分析第49-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5 结论第53-54页
    5.1 论文结论第53页
    5.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1页
致谢第61-62页
个人简历第62页
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岛“涉海-临港-海洋”产业开放型经济体系重构研究
下一篇:东、黄海溶存甲烷的分布、产生及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