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1.2 论文的研究任务及意义 | 第15-18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2页 |
1.4 论文的主要章节安排以及创新点 | 第22-24页 |
第2章 储存环束流动力学基本物理原理 | 第24-48页 |
2.1 储存环束流线性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24-34页 |
2.1.1 束流横向运动方程 | 第24-27页 |
2.1.2 束流纵向运动方程 | 第27-29页 |
2.1.3 束流传输理论基础 | 第29-34页 |
2.2 储存环束流非线性动力学基本原理 | 第34-48页 |
2.2.1 储存环中的哈密顿量 | 第34-38页 |
2.2.2 李代数(Lie Algebra) | 第38-42页 |
2.2.3 标准形式(Normal Form) | 第42-48页 |
2.2.3.1 标准形式的基本概念 | 第42-44页 |
2.2.3.2 标准形式在非线性动力学中的应用 | 第44-48页 |
第3章 储存环线性模型标定 | 第48-72页 |
3.1 闭轨响应矩阵拟合方法 | 第48-58页 |
3.2 线性拟合方法 | 第58-60页 |
3.3 模型独立分析方法 | 第60-66页 |
3.4 独立成分分析方法 | 第66-72页 |
第4章 储存环非线性模型标定 | 第72-94页 |
4.1 共振驱动项频谱解析方法 | 第72-84页 |
4.1.1 共振驱动项与横向振荡频谱的关系 | 第72-77页 |
4.1.2 解相干效应(Decoherence) | 第77-82页 |
4.1.3 辐射阻尼效应(Radiation Damping) | 第82-84页 |
4.2 频谱拟合分析方法 | 第84-94页 |
4.2.1 基频数值分析方法 | 第88-90页 |
4.2.2 Levenberg-Marquardt最优化算法 | 第90-94页 |
第5章 储存环模型标定方法理论验证 | 第94-116页 |
5.1 HLSII储存环理论模型构建 | 第94-96页 |
5.2 线性模型标定方法理论分析 | 第96-109页 |
5.2.1 线性拟合方法理论验证 | 第98-101页 |
5.2.2 模型独立分析方法理论验证 | 第101-106页 |
5.2.3 独立成分分析方法理论验证 | 第106-109页 |
5.3 非线性模型标定方法理论分析 | 第109-116页 |
5.3.1 HLSII储存环束流横向运动频谱分析 | 第109-112页 |
5.3.2 HLSII储存环频谱拟合方法模拟结果 | 第112-11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6-120页 |
6.1 总结 | 第116-117页 |
6.2 展望 | 第117-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