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的生物电化学系统同步脱氮产电机理研究及功能菌群落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8页
    1.1 引言第12-13页
    1.2 生物电化学系统概念及机理第13-16页
        1.2.1 BESs概念第13-14页
        1.2.2 阴极脱氮型BESs机理第14-15页
        1.2.3 阳极脱氮型BESs机理第15-16页
    1.3 脱氮型BESs最新研究进展第16-24页
        1.3.1 MFC处理含氮化合物第16-21页
        1.3.2 MEC处理氨氮化合物第21-23页
        1.3.3 其他的脱氮功能BESs及组合工艺第23-24页
    1.4 耦合厌氧氨氧化反应的BESs第24-25页
        1.4.1 厌氧氨氧化反应简介第24-25页
        1.4.2 Anammox与BESs的耦合可行性第25页
    1.5 课题意义与创新点第25-28页
        1.5.1 课题来源第25页
        1.5.2 课题意义第25-26页
        1.5.3 课题创新点第26-27页
        1.5.4 主要研究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8-43页
    2.1 实验耗材与药品第28-32页
        2.1.1 药品及耗材使用第28-29页
        2.1.2 培养液的配制第29-32页
    2.2 反应器及相关仪器第32-36页
        2.2.1 反应器构型第32-35页
        2.2.2 实验仪器第35-36页
    2.3 实验方法及测试手段第36-40页
        2.3.1 水质测定项目第36页
        2.3.2 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第36页
        2.3.3 材料的预处理方法第36-37页
        2.3.4 高通量测序第37-40页
    2.4 微生物及其使用第40-43页
        2.4.1 微生物概况第40-41页
        2.4.2 微生物的驯化和使用第41-43页
第三章 阴、阳极耦合型Ananmmox-MFC的设计和反应机理分析第43-52页
    3.1 实验设计第44-45页
    3.2 反应器性能第45-48页
        3.2.1 反应器产电性能第45页
        3.2.2 反应器脱氮性能第45-47页
        3.2.3 SEM扫描分析第47-48页
    3.3 反应机理分析第48-51页
        3.3.1 阳极耦合型Anammox-MFC机理分析第48-49页
        3.3.2 阴极耦合型Anammox-MFC机理分析第49-51页
    3.4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阴极型Anammox-MFC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第52-68页
    4.1 电极材料种类对性能的影响第52-56页
        4.1.1 实验组设置第52-53页
        4.1.2 电池性能分析第53-56页
    4.2 电极材料预处理方式对性能的影响第56-60页
        4.2.1 实验组设置第56-57页
        4.2.2 电池性能分析第57-60页
    4.3 阳极液乙酸钠浓度对性能的影响第60-63页
        4.3.1 实验组设置第60-61页
        4.3.2 产电性能分析第61页
        4.3.3 除碳性能分析第61-63页
    4.4 阴极液氮素浓度对性能的影响第63-66页
        4.4.1 实验组设置第63-64页
        4.4.2 产电性能分析第64-65页
        4.4.3 脱氮性能分析第65-66页
    4.5 本章小结第66-68页
第五章 阴、阳极细菌群落分析第68-94页
    5.1 测序结果分析第69-75页
        5.1.1 碱基数据处理及统计第69-71页
        5.1.2 OTUs taxon聚类第71-74页
        5.1.3 系统发生树分析第74-75页
    5.2 物种注释及分析第75-82页
        5.2.1 注释及丰度结果第75-79页
        5.2.2 阳极产电菌群落分析第79-81页
        5.2.3 阴极脱氮菌群落分析第81-82页
    5.3 多样性分析第82-92页
        5.3.1 Alpha多样性第82-87页
        5.3.2 Beta多样性第87-89页
        5.3.3 LEfSE分析第89-92页
    5.4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94-96页
    6.1 主要结论第94-95页
    6.2 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7-109页
致谢第109-110页
附件第110页

论文共11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电化学系统强化典型氯代有机物的还原脱氯及共存环境因子的影响
下一篇:氨基硅烷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对水中六价铬及橙黄G的去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