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5 文章创新之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界定 | 第19-20页 |
2.2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20-21页 |
2.3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3.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1-23页 |
2.3.2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3页 |
2.3.3 能力本位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国外警察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经验 | 第25-30页 |
3.1 人才培养理念方面 | 第25页 |
3.2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 第25-26页 |
3.3 人才培养特色方面 | 第26-27页 |
3.4 人才培养资源运用方面 | 第27页 |
3.5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 第27-28页 |
3.6 专业及课程的设置方面 | 第28-29页 |
3.7 人才培养活动评估方面 | 第29-30页 |
第四章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 第30-42页 |
4.1 培养目标相对笼统和单一 | 第31-33页 |
4.1.1 人才培养目标表述过于笼统 | 第32-33页 |
4.1.2 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比较单一 | 第33页 |
4.2 缺乏特色专业 | 第33-36页 |
4.2.1 专业设置同质化现象普遍 | 第35-36页 |
4.2.2 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 | 第36页 |
4.3 课程体系建设力度不足 | 第36-38页 |
4.3.1 学科型课程结构仍然占主导地位 | 第36-37页 |
4.3.2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 第37页 |
4.3.3 精品课程建设亟需加强 | 第37-38页 |
4.4 实践基地培训轻效果重形式 | 第38页 |
4.5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优化 | 第38-41页 |
4.5.1 正高职称与博士学历人数较少 | 第39-40页 |
4.5.2 教师梯队建设有待加强 | 第40页 |
4.5.3“双师型”教师总数比例偏低 | 第40-41页 |
4.6 评价制度与体系仍可完善 | 第41-42页 |
4.6.1 评价主体过于单一 | 第41页 |
4.6.2 评价内容细化程度不够 | 第41页 |
4.6.3 缺乏实习评价制度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新时期公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 第42-49页 |
5.1 明确并建立具有公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 第42-43页 |
5.1.1 夯实知识教育 | 第42页 |
5.1.2 注重能力提升 | 第42-43页 |
5.1.3 培养新时期警务人才 | 第43页 |
5.2 建立能够服务公安各级战线的专业体系 | 第43-44页 |
5.2.1 调查了解社会形势与发展需求 | 第43页 |
5.2.2 举行特色专业论证会 | 第43-44页 |
5.3 加强和升级课程体系的建设 | 第44-45页 |
5.3.1 着力优化和升级现有的课程结构 | 第44页 |
5.3.2 注重课程目标在教学环节中的实施 | 第44-45页 |
5.3.3 提升课程质量铸造更多精品课程 | 第45页 |
5.4 注重实习的过程判断与效果检验 | 第45-46页 |
5.4.1 根据个人需求做好实习意向调查 | 第45页 |
5.4.2 根据业务需求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 第45页 |
5.4.3 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建立实习考核制度 | 第45-46页 |
5.5 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第46-47页 |
5.5.1 师资队伍管理理念需要与时俱进 | 第46-47页 |
5.5.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 第47页 |
5.6 健全公安院校人才评价制度 | 第47-49页 |
5.6.1 完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 第47-48页 |
5.6.2 完善学生实习效果评价制度 | 第48页 |
5.6.3 完善其他培养环节的评价 | 第48-49页 |
结束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