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稀疏表示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选题背景介绍 | 第11页 |
1.2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结构和安排 | 第13-14页 |
第二章 稀疏表示理论 | 第14-23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数学模型 | 第14-17页 |
2.2.1 稀疏性度量 | 第15-16页 |
2.2.2 稀疏表示的唯一性和不确定性 | 第16-17页 |
2.3 稀疏表示的求解算法 | 第17-19页 |
2.3.1 贪婪算法 | 第17-18页 |
2.3.2 凸松弛算法 | 第18-19页 |
2.4 过完备字典的构造 | 第19-22页 |
2.4.1 分析型字典 | 第19-20页 |
2.4.2 学习型字典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快速非光滑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23-41页 |
3.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的理论框架 | 第23-32页 |
3.1.1 非负矩阵分解算法概述 | 第24-26页 |
3.1.2 稀疏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26-32页 |
3.2 快速非光滑非负矩阵分解算法 | 第32-36页 |
3.2.1 理论基础 | 第32-34页 |
3.2.2 算法描述 | 第34-36页 |
3.3 实验仿真 | 第36-40页 |
3.3.1 参数选择 | 第36-37页 |
3.3.2 数据来源 | 第37页 |
3.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压缩感知加密系统安全性分析框架 | 第41-62页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4.2 压缩感知理论 | 第42-48页 |
4.2.1 压缩感知理论基本框架 | 第43-44页 |
4.2.2 观测模型及观测矩阵设计 | 第44-46页 |
4.2.3 还原模型及常用的还原算法 | 第46-47页 |
4.2.4 压缩感知加密特性 | 第47-48页 |
4.3 压缩感知加密系统模型 | 第48-49页 |
4.4 安全性分析 | 第49-61页 |
4.4.1 完善保密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2 扩展的完善保密性 | 第51-53页 |
4.4.3 扩展的完善保密性分析 | 第53-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