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实务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言 | 第9-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 宏观背景 | 第9-10页 |
2. 项目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一、文献综述和研究设计 | 第12-30页 |
(一) 文献回顾 | 第12-21页 |
1. 亲子关系的影响因素 | 第12-15页 |
2. 亲子关系与个体发展的关系 | 第15-17页 |
3. 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研究 | 第17页 |
4. 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相关研究 | 第17-18页 |
5. 社会工作介入亲子关系的研究 | 第18-20页 |
6.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家庭亲子关系的实务研究 | 第20页 |
7. 现有文献简评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三) 基本概念 | 第22-25页 |
1. 亲子关系 | 第22-24页 |
2. 流动单亲家庭 | 第24-25页 |
(四) 理论框架 | 第25-27页 |
1. 认知行为理论 | 第25-26页 |
2. 生态系统理论 | 第26-27页 |
3. 小组动力学理论 | 第27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1. 访谈法 | 第28-29页 |
2. 参与式观察法 | 第29页 |
3. 文献法 | 第29页 |
4. 问卷法 | 第29-30页 |
二、社会工作介入前W社区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现状 | 第30-40页 |
(一) W社区亲子概况 | 第30-31页 |
(二) 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现状 | 第31-37页 |
1. 亲子互动频率低、内容单一 | 第32-34页 |
2. 亲子之间互不理解 | 第34-35页 |
3. 亲子冲突频发 | 第35-36页 |
4. 亲子关系的主观感受差 | 第36-37页 |
(三) 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问题产生原因 | 第37-40页 |
1. 个体因素 | 第37-38页 |
2. 家庭因素 | 第38-39页 |
3. 学校因素 | 第39页 |
4. 社会因素 | 第39-40页 |
三、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40-53页 |
(一) 采用小组工作的原因 | 第40页 |
(二) 小组工作的准备 | 第40-43页 |
1. 小组设计理念 | 第40-41页 |
2. 小组服务方案 | 第41-42页 |
3. 小组招募方式及招募情况 | 第42页 |
4. 小组特性 | 第42-43页 |
(三) 小组工作的介入 | 第43-51页 |
1. 小组介入过程 | 第43-48页 |
2. 小组评估 | 第48-51页 |
(四) 小组问题及应对 | 第51-53页 |
四、总结和反思 | 第53-58页 |
(一)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优势 | 第53-54页 |
1. 社工与组员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 第53页 |
2. 采用小组工作形式的优势 | 第53页 |
3. 项目的支持 | 第53-54页 |
(二) 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单亲家庭亲子关系的局限 | 第54-55页 |
1. 本次服务辐射人群少 | 第54页 |
2. 个别化服务不足 | 第54页 |
3. 结构性的问题改变较少 | 第54-55页 |
4. 笔者能力有待提高 | 第55页 |
5. 社会政策影响微弱 | 第55页 |
(三) 对改善流单亲动家庭亲子关系的反思 | 第55-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 第62-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