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3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二烯类聚合物氢化方法 | 第14-21页 |
1.2.1 氢化物母体法 | 第14-15页 |
1.2.2 溶液氢化法 | 第15页 |
1.2.3 非均相催化法 | 第15-16页 |
1.2.4 均相催化法 | 第16-19页 |
1.2.5 乳液氢化法 | 第19-20页 |
1.2.6 溶液加氢新方法 | 第20-21页 |
1.3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纳米粒子 | 第21-39页 |
1.3.1 树状聚合物的结构以及合成方法 | 第22-27页 |
1.3.2 树状聚合物负载金属催化剂的制备 | 第27-34页 |
1.3.3 树状聚合物负载双金属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4-3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 第39-43页 |
1.4.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39-40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4.3 本论文的创新性 | 第41-43页 |
第二章 聚丙烯亚胺树状聚合物表面含十五元三烯氮杂大环的合成与表征 | 第43-64页 |
2.1 引言 | 第43-4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4-52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4页 |
2.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44-45页 |
2.2.3 合成路线 | 第45-51页 |
2.2.4 测试与表征 | 第51-5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52-63页 |
2.3.1 十五元三烯氮杂环(MAC)表征与分析 | 第52-59页 |
2.3.2 G2-M和G3-M的表征 | 第59-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型催化剂的制备 | 第64-83页 |
3.1 引言 | 第64-6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3.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65页 |
3.2.2 主要化学药品与试剂 | 第65-66页 |
3.2.3 合成路线 | 第66-67页 |
3.2.4 测试与表征 | 第67-6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8-81页 |
3.3.1 G2-M(Rh_x~(3+)Ru_(10-x)~(3+))和G2-M(Rh_x~(3+)Pd_(10-x)~(2+))的表征和分析 | 第68-77页 |
3.3.2 G2-M(Rh~0)的表征和分析 | 第77-78页 |
3.3.3 G3-M(Rh~(3+))的表征和分析 | 第78-8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四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金属离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 第83-103页 |
4.1 引言 | 第8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4.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83-84页 |
4.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84页 |
4.2.3 氢化反应 | 第84-85页 |
4.2.4 测试与表征 | 第85-8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86-101页 |
4.3.1 G2-M(Rh_x~(3+)Ru_(10-x)~(3+)) 和G2-M(Rh_x~(3+)Pd_(10-x)~(2+))催化NBR和SBR氢化 | 第86-90页 |
4.3.2 G3-M(Rh~(3+)) 催化氢化NBR和SBR | 第90-93页 |
4.3.3 G2-M(Rh~(3+)) 催化氢化NBR和SBR的机理研究 | 第93-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五章 杂化树状聚合物表面负载钯铂纳米粒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 第103-116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4-106页 |
5.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04页 |
5.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04-105页 |
5.2.3 G3-M(Pd_xPt_(10-x))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05页 |
5.2.4 G3-M(Pd_xPt_(10-x))催化NBR和SBR氢化 | 第105-106页 |
5.2.5 测试与表征 | 第10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106-114页 |
5.3.1 G3-M(Pd_xPt_(10-x))的表征和分析 | 第106-112页 |
5.3.2 G3-M(Pd_xPt_(10-x))催化NBR和SBR氢化 | 第112-11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酰化树状聚合物封装铑金属离子催化二烯类共聚物氢化研究 | 第116-134页 |
6.1 引言 | 第116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6-121页 |
6.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116-117页 |
6.2.2 主要化学试剂 | 第117-118页 |
6.2.3 G2-A和G2-P的合成 | 第118-119页 |
6.2.4 G2-A(Rh~(3+))和G2-P(Rh~(3+))的制备 | 第119-120页 |
6.2.5 NBR和SBR的氢化反应 | 第120-121页 |
6.2.6 测试与表征 | 第121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32页 |
6.3.1 G2-A和G2-P的表征和分析 | 第121-126页 |
6.3.2 G2-A(Rh~(3+))和G2-P(Rh~(3+))的表征和分析 | 第126-130页 |
6.3.3 G2-A(Rh~(3+))和G2-P(Rh~(3+))催化NBR和SBR氢化 | 第130-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结论 | 第134-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5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55-157页 |
致谢 | 第157-158页 |
附件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