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1.2 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 | 第11-16页 |
| 1.2.1 疲劳裂纹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齿轮啮合刚度计算现状 | 第13-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断裂力学及刚度计算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断裂力学基础 | 第18-22页 |
| 2.2.1 裂纹模型和基本类型 | 第18-19页 |
| 2.2.2 裂纹前缘应力场和应力强度因子(SIF) | 第19-21页 |
| 2.2.3 J积分 | 第21页 |
| 2.2.4 疲劳裂纹扩展准则 | 第21页 |
| 2.2.5 Paris扩展准则 | 第21-22页 |
| 2.3 齿轮时变啮合刚度计算方法 | 第22-28页 |
| 2.3.1 经验计算法 | 第22-23页 |
| 2.3.2 理论计算法 | 第23-25页 |
| 2.3.3 健康齿轮单齿刚度算例 | 第25-27页 |
| 2.3.4 有限元法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齿根疲劳裂纹扩展特性研究 | 第28-41页 |
| 3.1 引言 | 第28页 |
| 3.2 健康齿轮有限元分析 | 第28-33页 |
| 3.2.1 齿轮参数 | 第28-30页 |
| 3.2.2 有限元建模 | 第30-33页 |
| 3.2.3 分析结果 | 第33页 |
| 3.3 齿根裂纹扩展数值仿真 | 第33-38页 |
| 3.3.1 含裂纹结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3.3.2 齿轮裂纹扩展技术路径计算方法 | 第34-35页 |
| 3.3.3 齿轮裂纹扩展路径计算方法 | 第35-38页 |
| 3.4 疲劳裂纹扩展特性影响因素 | 第38-40页 |
| 3.4.1 载荷影响 | 第38-39页 |
| 3.4.2 初始裂纹尺寸的影响 | 第39页 |
| 3.4.3 初始裂纹角度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5 结论 | 第40-41页 |
| 第四章 齿轮副啮合刚度计算 | 第41-51页 |
| 4.1 引言 | 第41-42页 |
| 4.2 基于能量法对健康齿轮副啮合刚度的计算 | 第42-48页 |
| 4.2.1 双齿啮合区间总体刚度计算 | 第42-44页 |
| 4.2.2 相关参数计算 | 第44页 |
| 4.2.3 单双啮合区间的计算 | 第44-45页 |
| 4.2.4 计算结果 | 第45-48页 |
| 4.3 基于有限元法对健康齿轮副啮合刚度的计算 | 第48-51页 |
| 4.3.1 有限元建模 | 第48-49页 |
| 4.3.2 计算结果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含裂纹齿轮时变啮合刚度的计算 | 第51-59页 |
| 5.1 引言 | 第51-52页 |
| 5.2 能量法计算含齿根裂纹轮齿的啮合刚度 | 第52-55页 |
| 5.2.1 带齿根裂纹故障的刚度计算公式 | 第52-53页 |
| 5.2.2 计算结果 | 第53-55页 |
| 5.3 基于有限元法对含齿根裂纹故障的齿轮啮合刚度的计算 | 第55-57页 |
| 5.3.1 有限元模型 | 第55页 |
| 5.3.2 计算结果 | 第55-57页 |
| 5.4 沿裂纹扩展路径下的齿轮刚度计算 | 第57-59页 |
| 5.4.1 模型选择 | 第57页 |
| 5.4.2 计算结果 | 第57-59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9-60页 |
| 6.1 总结 | 第59页 |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