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二章 EPC+BOT模式及其风险分摊理论基础概述 | 第19-33页 |
2.1 EPC+BOT模式理论概述 | 第19-21页 |
2.1.1 关于EPC模式概述 | 第19页 |
2.1.2 关于BOT模式概述 | 第19-20页 |
2.1.3 关于EPC+BOT模式概述 | 第20-21页 |
2.2 风险的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2.1 风险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风险管理的定义 | 第22-23页 |
2.3 EPC+BOT项目的风险分摊主体与原则 | 第23-30页 |
2.3.1 风险分摊主体的选择 | 第24-25页 |
2.3.2 总承包商与投资人关系的界定 | 第25-26页 |
2.3.3 风险分摊原则 | 第26-28页 |
2.3.4 风险分摊框架 | 第28-30页 |
2.4 EPC+BOT模式项目风险分摊现状与问题 | 第30-32页 |
2.4.1 EPC+BOT模式项目风险分摊现状 | 第30-31页 |
2.4.2 EPC+BOT模式项目风险分摊问题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EPC+BOT模式风险因素识别与评估 | 第33-56页 |
3.1 EPC+BOT模式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 第33-44页 |
3.1.1 风险识别方法 | 第33-34页 |
3.1.2 构建EPC+BOT项目风险清单 | 第34-44页 |
3.2 EPC+BOT模式项目风险因素评估 | 第44-54页 |
3.2.1 调查问卷介绍 | 第44-46页 |
3.2.2 风险因素重要性评估 | 第46-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EPC+BOT模式各方分摊风险与因由剖析 | 第56-76页 |
4.1 基于德尔菲法的风险分摊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56-61页 |
4.1.1 学术界与实业界专家对于风险分摊意见与数据分析 | 第57-60页 |
4.1.2 建设、设计与施工部门专家对风险分摊调查与数据分析 | 第60-61页 |
4.2 EPC+BOT模式风险分摊主体的分摊偏好及原因分析 | 第61-69页 |
4.2.1 主客观标准的设定 | 第62-65页 |
4.2.2 风险分摊博弈模型 | 第65-69页 |
4.3 EPC+BOT风险分摊案例分析 | 第69-75页 |
4.3.1 南道高速公路概况 | 第69页 |
4.3.2 南道高速公路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69-70页 |
4.3.3 南道高速公路风险的分摊偏好 | 第70-74页 |
4.3.4 南道高速公路风险控制对策 | 第74-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EPC+BOT模式风险分摊权责划分与风险控制机制 | 第76-86页 |
5.1 风险分摊流程 | 第77-78页 |
5.2 EPC+BOT模式风险动态分摊机制 | 第78-80页 |
5.2.1 合约风险柔性分摊机制 | 第78-79页 |
5.2.2 合作动态协商机制 | 第79页 |
5.2.3 风险收益动态调整机制 | 第79-80页 |
5.3 风险权责划分与控制对策 | 第80-86页 |
5.3.1 一方单独承担风险 | 第80-82页 |
5.3.2 共同承担风险 | 第82-8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6-90页 |
6.1 论文主要结论 | 第86-87页 |
6.2 论文的不足 | 第87-88页 |
6.3 论文的后续建议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附录:EPC+BOT模式项目风险评估调查问卷 | 第98-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