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杂交水稻参与杂草稻起源的证据及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生态风险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45页
    第一节 杂草稻的研究概述第15-30页
        1 杂草稻的概念及生物学特性第15-20页
            1.1 杂草稻的概念第15页
            1.2 杂草稻的形态特征第15-17页
            1.3 杂草稻的杂草特性第17-20页
                1.3.1 休眠性第17-18页
                1.3.2 落粒性第18页
                1.3.3 竞争性第18-19页
                1.3.4 适应性第19-20页
        2 杂草稻的分类与起源第20-23页
            2.1 杂草稻的分类第20-21页
            2.2 杂草稻的起源第21-23页
        3 杂草稻的分布及危害第23-27页
            3.1 杂草稻的分布第23-26页
                3.1.1 杂草稻在世界的发生分布第23-24页
                3.1.2 杂草稻在我国的发生分布第24-25页
                3.1.3 杂草稻的扩散第25-26页
            3.2 杂草稻的危害第26-27页
        4 杂草稻的防治及资源利用第27-30页
            4.1 预防措施第27页
            4.2 防除措施第27-29页
            4.3 杂草稻资源的利用第29-30页
    第二节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潜在的生态风险第30-45页
        1 除草剂抗性的发展和应用第30-35页
            1.1 除草剂及其抗性的发展利用第30-33页
                1.1.1 化学除草剂的发展第30-31页
                1.1.2 抗除草剂基因的发现和利用第31-32页
                1.1.3 抗除草剂基因的抗性机理第32-33页
            1.2 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现状第33-35页
        2 抗性基因逃逸的生态风险及其评估第35-42页
            2.1 抗性基因逃逸的方式第36-37页
                2.1.1 转基因作物自身杂草化第36-37页
                2.1.2 转基因作物发生基因漂移第37页
            2.2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基因漂移风险第37-42页
                2.2.1 基因漂移的对象第38-39页
                2.2.2 影响基因漂移的因素第39-41页
                2.2.3 转基因水稻基因漂移后代的适合度研究第41-42页
        3 单一除草剂长期使用的生态风险第42-45页
            3.1 杂草群落结构的改变第42-43页
            3.2 利于抗性杂草出现第43-45页
第二章 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提供了杂交水稻参与杂草稻起源演化的直接证据第45-69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7-57页
        1.1 材料第47-52页
        1.2 试验流程第52-53页
        1.3 杂交和育性检测方法第53-54页
            1.3.1 水稻人工杂交方法第53-54页
            1.3.2 育性检测方法第54页
        1.4 不育基因分子标记方法第54页
            1.4.1 DNA提取方法第54页
            1.4.2 PCR反应条件第54页
        1.5 籼粳分类方法第54-55页
            1.5.1 程氏指数法第55页
            1.5.2 杂交亲和性检测第55页
        1.6 育性恢复基因和不育细胞质基因的检测方法第55-57页
            1.6.1 育性恢复基因的检测第56页
            1.6.2 BT型不育细胞质基因的检测第56页
            1.6.3 野败型不育细胞质基因的遗传学检测第56页
            1.6.4 野败型不育细胞质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第56-57页
    2 试验结果第57-64页
        2.1 杂草稻材料的粳籼分类第57-59页
        2.2 杂草稻与BT型不育系配套的杂交水稻的关系第59-62页
        2.3 杂草稻与野败型不育系配套的杂交水稻的关系第62-63页
        2.4 扩大杂草稻种群鉴定野败不育细胞质第63-64页
    3 讨论第64-69页
        3.1 栽培稻参与杂草稻演化的直接证据第64-65页
        3.2 杂交稻演化为杂草稻过程的推论第65-67页
        3.3 杂草稻的地域独特性第67页
        3.4 当今杂草稻起源时间的推断第67-69页
第三章 杂草稻花粉压下转基因杂交水稻向抗性杂草稻的快速演化第69-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1-76页
        1.1 材料第71-72页
            1.1.1 演化试验第71-72页
            1.1.2 基因漂移试验第72页
        1.2 试验田概况第72-73页
        1.3 演化试验第73-75页
            1.3.1 试验设计第73-74页
            1.3.2 花期和株高统计第74页
            1.3.3 自生苗统计第74页
            1.3.4 类杂草稻植株的选取与鉴定第74-75页
        1.4 同质园下类杂草稻后代杂草性评估试验第75页
        1.5 基因漂移试验第75-76页
    2 试验结果第76-85页
        2.1 杂交稻后代群体中出现类杂草稻植株第76-79页
        2.2 抗性类杂草稻后代适合度评价证明了杂草稻的快速演化第79-81页
        2.3 杂交水稻分离后代有延长的花期和增大的株高变异第81-82页
        2.4 异交率试验揭示了杂交水稻后代的高异交率第82-84页
        2.5 杂交稻自生苗证明了后代的存续第84-85页
    3 讨论第85-89页
        3.1 反向的基因漂移导致了抗性杂草稻的产生第85-86页
        3.2 转基因杂交水稻的高基因漂移风险归因于后代的高异交率第86-89页
第四章 连续单一除草剂应用情况下的转基因直播稻田杂草群落动态第89-10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90-92页
        1.1 材料第90页
        1.2 试验设计第90-91页
        1.3 调查方法及数据分析第91-92页
            1.3.1 杂草调查方法第91页
            1.3.2 数据处理分析第91-92页
    2 试验结果第92-98页
        2.1 草铵膦和丙·苄的除草效果及对产量影响第92-93页
        2.2 单一除草剂连续使用对物种丰富度和总杂草密度的影响第93-94页
        2.3 杂草组成结构以及各种杂草的相对重要值变化情况第94-96页
        2.4 杂草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第96-97页
        2.5 杂草群落相似性的变化第97-98页
    3 讨论第98-101页
        3.1 草铵膦和丙·苄的防除杂草效果第98-99页
        3.2 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对杂草群落结构的影响第99-10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101-107页
    1 全文讨论第101-104页
    2 全文结论第104-105页
    3 创新点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瘟菌激酶Mst11激活机制与Mobud7分子功能初析
下一篇:重瓣玫瑰诱导抗虫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