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主要缩略词 | 第7-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2.1 基于聚四氢呋喃大分子醇的聚氨酯 | 第11-12页 |
1.2.2 聚四氢呋喃的合成 | 第12-13页 |
1.2.3 固体酸催化剂催化聚四氢呋喃生产的现状 | 第13-15页 |
1.2.4 聚氨酯的相分离及其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3 主要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2 PTMEA的合成与表征 | 第19-32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9-22页 |
2.2.1 主要试剂与材料 | 第19页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9-20页 |
2.2.3 THF的纯化 | 第20页 |
2.2.4 PTMEA的合成与纯化 | 第20页 |
2.2.5 PTMEA合成条件的优化 | 第20-22页 |
2.2.6 结构的表征 | 第22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2-30页 |
2.3.1 PTMEA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23-25页 |
2.3.2 PTMEA红外光谱分析 | 第25-26页 |
2.3.3 THF用量对PTMEA的Mn的影响 | 第26-27页 |
2.3.4 HAC用量对PTMEA的Mn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5 时间对PTMEA的Mn的影响 | 第28页 |
2.3.6 正交实验优化 | 第28-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催化剂对PTMEA合成的影响 | 第32-42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4页 |
3.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32页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2-33页 |
3.2.3 催化剂的形态表征 | 第33页 |
3.2.4 两种催化剂的重复利用 | 第33-3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3.3.1 催化剂A与催化剂B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34-35页 |
3.3.2 催化剂A与催化剂B的外观形态 | 第35-37页 |
3.3.3 催化剂A与催化剂B在体式显微镜下的形态 | 第37-38页 |
3.3.4 催化剂的重复利用情况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4 PTMEG-HDI-PPZ-PU的合成与表征 | 第42-63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4.2.1 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42页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2-43页 |
4.2.3 PTMEG制备 | 第43页 |
4.2.4 PTMEG材料的表征 | 第43页 |
4.2.5 PTMEG-HDI-PPZ-PU的制备 | 第43-44页 |
4.2.6 PTMEG-HDI-PPZ-PU材料的表征 | 第44-4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5-61页 |
4.3.1 PTMEG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 | 第45-46页 |
4.3.2 PTMEG红外光谱分析 | 第46-47页 |
4.3.3 PTMEG-HDI-PPZ-PU的反应机理 | 第47-48页 |
4.3.4 PTMEG-HDI-PPZ-PU的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 | 第48-51页 |
4.3.5 PTMEG-HDI-PPZ-PU红外光谱的分析 | 第51-52页 |
4.3.6 PTMEG-HDI-PPZ-PU凝胶渗透色谱的分析 | 第52页 |
4.3.7 PTMEG-HDI-PPZ-PU热重分析 | 第52-54页 |
4.3.8 PTMEG-HDI-PPZ-PU的DSC的分析 | 第54-59页 |
4.3.9 PTMEG-HDI-PPZ-PU的XRD分析 | 第59-60页 |
4.3.10 PTMEG-HDI-PPZ-PU扫描电镜的分析 | 第60-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 主要结论和后续工作建议 | 第63-6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63-64页 |
5.2 后续工作建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 | 第70页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