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室内甲醛污染概况 | 第9-14页 |
1.2.1 甲醛的性质、来源和危害 | 第9-10页 |
1.2.2 甲醛污染现状 | 第10-12页 |
1.2.3 甲醛的检测技术 | 第12-13页 |
1.2.4 甲醛污染防治措施 | 第13-14页 |
1.3 光催化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3.1 Ti O_2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铋系光催化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3 Bi VO_4的光催化原理 | 第16-17页 |
1.3.4 Bi VO_4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3.5 Bi VO_4的改性方法 | 第19-20页 |
1.3.6 Bi VO_4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实验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5页 |
1.4.1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本实验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2 水热法制备掺铜钒酸铋催化材料 | 第25-41页 |
2.1 实验方法与设计 | 第25-30页 |
2.1.1 水热法 | 第25页 |
2.1.2 改性原理 | 第25-26页 |
2.1.3 正交试验设计 | 第26-29页 |
2.1.4 催化剂表征分析 | 第29-30页 |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2.3 掺铜钒酸铋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2.3.1 Bi VO_4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1页 |
2.3.2 Cu-Bi VO_4催化材料的制备 | 第31-33页 |
2.4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2.4.1 正交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2.4.2 正交试验分析 | 第34-36页 |
2.4.3 优化试验 | 第36-37页 |
2.5 XRD和SEM表征分析 | 第37-39页 |
2.5.1 X-射线衍射(XRD)表征分析 | 第37-38页 |
2.5.2 扫描电镜(SEM)表征分析 | 第38-3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3 Cu-Bi VO_4材料净化室内甲醛的研究 | 第41-55页 |
3.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第41-45页 |
3.1.1 光催化材料负载方式 | 第41-42页 |
3.1.2 降解对象及浓度的确定 | 第42页 |
3.1.3 实验舱及进样器的制作 | 第42-44页 |
3.1.4 甲醛快速检测法 | 第44-45页 |
3.2 基础实验 | 第45-47页 |
3.2.1 自然衰减实验 | 第45-47页 |
3.2.2 光氧化实验 | 第47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47-49页 |
3.3.1 实验步骤 | 第47-48页 |
3.3.2 影响因素实验 | 第48-49页 |
3.4 影响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3页 |
3.4.1 初始浓度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第49-50页 |
3.4.2 光照强度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第50-52页 |
3.4.3 催化剂用量对光催化降解甲醛的影响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Cu-Bi VO_4材料降解涂料中甲醛污染物的研究 | 第55-65页 |
4.1 实验目的 | 第55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5-57页 |
4.2.2 甲醛释放机理 | 第57-58页 |
4.2.3 实验步骤 | 第58-59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59-62页 |
4.3.1 涂料中甲醛的自然释放实验 | 第59-60页 |
4.3.2 涂料中甲醛的光催化降解实验 | 第60-61页 |
4.3.3 涂料中甲醛自然释放和光催化降解对比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5-67页 |
5.1 结论 | 第65-66页 |
5.2 建议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附录 | 第7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