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安全保密论文--加密与解密论文

图像加密光学实现方法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8-14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8页
    1.2 光学图像加密研究现状与分析第8-12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2-13页
    1.4 论文章节安排第13-14页
2 光学加密基础理论第14-30页
    2.1 引言第14页
    2.2 标量衍射理论第14-17页
        2.2.1 平面波的角谱衍射理论第14-15页
        2.2.2 菲涅耳衍射与夫琅禾费衍射第15-17页
    2.3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第17-21页
        2.3.1 输入紧靠透镜第17-19页
        2.3.2 输入位于透镜之前第19-20页
        2.3.3 输入位于透镜之后第20-21页
    2.4 光学 4f系统基本原理第21-22页
    2.5 典型的光学加密系统第22-28页
        2.5.1 基于 4f系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第22-25页
        2.5.2 基于菲涅耳变换的双随机相位编码技术第25-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图像实值加密的光学实现第30-60页
    3.1 引言第30页
    3.2 基于 4f系统的随机相位—振幅编码技术第30-35页
        3.2.1 随机相位—振幅编码系统的原理第30-32页
        3.2.2 随机相位—振幅编码系统的仿真实验第32-35页
    3.3 图像实值加密的光学实现第35-44页
        3.3.1 空域随机相位掩膜的分解第36-37页
        3.3.2 随机振幅掩膜光学实现的要求第37-38页
        3.3.3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的设计方法第38-40页
        3.3.4 光学随机相位—振幅实值编码的加密过程第40-42页
        3.3.5 光学随机相位—振幅实值编码的解密过程第42-44页
    3.4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的仿真实验第44-46页
        3.4.1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的设计流程第44页
        3.4.2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的仿真实验第44-46页
    3.5 图像实值加密的仿真实验第46-57页
        3.5.1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第46-47页
        3.5.2 非并行光学随机相位—振幅实值编码的仿真结果第47-54页
        3.5.3 并行光学随机相位—振幅实值编码的仿真实验第54-57页
    3.6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点数的确定第57-59页
    3.7 本章小结第59-60页
4 图像实值加密的光学实验第60-80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光学实验系统第60-64页
        4.2.1 光学 4f系统第60-61页
        4.2.2 光路调节的重要问题第61-64页
    4.3 随机相位—振幅实值加密的光学实验第64-68页
        4.3.1 本次实验的光路图第64-65页
        4.3.2 光学随机振幅掩膜的处理第65-66页
        4.3.3 光学实值加密的实验步骤第66-68页
    4.4 光学实验结果处理与分析第68-77页
    4.5 光学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对比分析第77页
    4.6 本章小结第77-80页
5 总结与展望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88页
附录第88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8页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相关专利第88页
    C.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全同态加密的电子投票方案设计
下一篇:基于压缩感知的太赫兹成像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