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1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1-1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1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11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1-15页 |
2.2.1 实验分组 | 第11-12页 |
2.2.2 正畸力致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12页 |
2.2.3 HE 染色观测正畸力致牙根吸收牙及牙周组织形态学变化 | 第12-13页 |
2.2.4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RAP 染色 | 第13-14页 |
2.2.5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牙根表面及牙周组织中 IL-17A 的表达 | 第14-15页 |
2.3 统计分析 | 第15-16页 |
第3章 结果 | 第16-20页 |
3.1 HE 染色观测正畸力致牙根吸收的形态学变化 | 第16页 |
3.2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数量 | 第16-18页 |
3.3 免疫组织化学法 IL-17A 在牙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 | 第18-20页 |
第4章 讨论 | 第20-26页 |
4.1 正畸力致牙根吸收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0-21页 |
4.2 正畸力致牙根吸收的生物学过程 | 第21页 |
4.3 正畸力致牙根吸收模型中破骨细胞的抗酒石酸磷酸酶(TRAP)染色 | 第21-22页 |
4.4 Th17 细胞及其相关细胞因子 IL-17A 的研究 | 第22-23页 |
4.5 IL-17A 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中作用的可能性机制 | 第23-25页 |
4.6 细胞因子 IL-17A 可能参与的破骨细胞的 NF-kB 信号转导通路 | 第25-2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6-27页 |
5.1 结论 | 第26页 |
5.2 展望 | 第26-27页 |
致谢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32-33页 |
综述 | 第33-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病例报道 | 第39-67页 |
病例报道一 | 第44-49页 |
病例报道二 | 第49-54页 |
病例报道三 | 第54-59页 |
病例报道四 | 第59-64页 |
病例报道五 | 第64-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