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糖(醣)论文

含N-非取代葡萄糖胺(GlcNH3+)肝素寡糖库的建立与一级结构测定及其LC/MS-IT-TOF裂解规律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主要符号表第13-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9页
    1.1 糖胺聚糖第15-16页
    1.2 肝素/硫酸类肝素第16-20页
        1.2.1 肝素/硫酸类肝素的结构第16-19页
        1.2.2 肝素/硫酸类肝素的功能第19-20页
    1.3 含N-未被取代葡萄糖胺残基的肝素/硫酸类肝素第20-23页
        1.3.1 N-未被取代葡萄糖胺残基的生成第20-21页
        1.3.2 N-未被取代葡萄糖胺残基肝素/硫酸类肝素的功能第21-22页
        1.3.3 N-未被取代葡萄糖胺残基的检测及其分布第22-23页
    1.4 肝素/硫酸类肝素的结构分析第23-35页
        1.4.1 肝素/硫酸类肝素结构分析的意义第24页
        1.4.2 肝素酶解和化学裂解法第24-28页
        1.4.3 高效液相色谱法第28-31页
            1.4.3.1 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第28页
            1.4.3.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第28-29页
            1.4.3.3 超高压液相色谱第29-30页
            1.4.3.4 亲水作用色谱第30页
            1.4.3.5 石墨化碳色谱第30-31页
        1.4.4 电泳法第31-32页
        1.4.5 X晶体衍射法第32页
        1.4.6 串联质谱法第32-35页
            1.4.6.1 电离方式第33-34页
            1.4.6.2 离子活化方式第34-35页
        1.4.7 核磁共振第35页
    1.5 肝素/硫酸类肝素寡糖测序概要第35-37页
    1.6 定量第37-38页
        1.6.1 无标记的定量第37页
        1.6.2 有标记的定量第37-38页
    1.7 本论文研究工作第38-39页
第二章 肝素寡糖的制备与表征第39-54页
    2.1 引言第39-41页
    2.2 实验部分第41-43页
        2.2.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41页
        2.2.2 酒精沉淀法第41-42页
        2.2.3 Bio-Gel P-10分离低分子量肝素第42页
        2.2.4 强阴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SAX-HPLC)第42页
        2.2.5 二糖组分鉴定第42页
        2.2.6 尺寸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分析第42-4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3-53页
        2.3.1 分离制备肝素寡糖第43-45页
        2.3.2 分析肝素四糖、六糖第45-46页
        2.3.3 鉴定肝素四糖、六糖的二糖组分第46-51页
        2.3.4 精制肝素四糖、六糖第51-53页
    2.4 小结第53-54页
第三章 N-非取代葡萄糖胺(GlcNH_3~+)肝素寡糖糖库的建立与表征第54-85页
    3.1 引言第54-55页
    3.2 实验部分第55-59页
        3.2.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55-56页
        3.2.2 含GlcNH_3~+肝素二糖的制备第56页
        3.2.3 含GlcNH_3~+肝素四糖的制备第56-57页
        3.2.4 含GlcNH_3~+肝素六糖的制备与优化第57页
        3.2.5 肝素酶解法第57-58页
        3.2.6 SAX-HPLC分析第58页
        3.2.7 SE-HPLC分析第58页
        3.2.8 LC/MS-IT-TOF分析第58-59页
    3.3 结果讨论第59-84页
        3.3.1 含GlcNH_3~+肝素二糖的制备与表征第59-62页
            3.3.1.1 制备△HexA(2S)-GlcNH_3~+(6S)第59-60页
            3.3.1.2 SE-HPLC分析第60-61页
            3.3.1.3 MS-IT-TOF分析第61-62页
        3.3.2 含GlcNH_3~+肝素四糖的制备与表征第62-73页
            3.3.2.1 制备含GlcNH_3~+基团的肝素四糖第62-63页
            3.3.2.2 二糖组分鉴定第63-64页
            3.3.2.3 SE-HPLC分析第64-65页
            3.3.2.4 RPIP-LC/MS-IT-TOF分析第65-73页
        3.3.3 含GlcNH_3~+肝素六糖的制备与表征第73-84页
            3.3.3.1 制备含GlcNH_3~+肝素六糖及鉴定其二糖组分第73-75页
            3.3.3.2 优化肝素六糖部分脱N位硫酸根反应第75-77页
            3.3.3.3 SE-HPLC分析第77-78页
            3.3.3.4 RPIP-LC/MS-IT-TOF分析第78-84页
    3.4 小结第84-85页
第四章 N-非取代葡萄糖胺(GlcNH_3~+)肝素/硫酸类肝素寡糖序列测定的一种新方法第85-114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89页
        4.2.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86-87页
        4.2.2 亚硝酸(pH 4.0)裂解第87-88页
        4.2.3 尺寸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第88页
        4.2.4 制备不饱和脱氨基二糖第88页
        4.2.5 制备饱和脱氨基二糖第88页
        4.2.6 LC/MS-IT-TOF分析第88-89页
    4.3 结果讨论第89-113页
        4.3.1 含GlcNH_3~+肝素寡糖糖链系列测定方法的建立第89页
        4.3.2 亚硝酸(pH 4.0)裂解法和SE-HPLC法的优化第89-93页
        4.3.3 PGC-LC/MS-IT-TOF分析亚硝酸裂解肝素四糖的产物第93-96页
        4.3.4 SE-HPLC分析HNO_2裂解产物二糖第96-97页
        4.3.5 RPIP-LC/MS-IT-TOF分析HNO_2裂解产物二糖第97-100页
        4.3.6 含GlcNH_3~+肝素四糖的测序第100-102页
        4.3.7 含两个GlcNH_3~+ dp6-2a的测序第102-104页
        4.3.8 含两个GlcNH_3~+ dp6-2b的测序第104-106页
        4.3.9 含两个GlcNH_3~+ dp6-2c的测序第106-107页
        4.3.10 含一个GlcNH_3~+ dp6-1a的测序第107-109页
        4.3.11 含一个GlcNH_3~+ dp6-1b的测序第109-111页
        4.3.12 制备含GlcNH_3~+肝素六糖糖库第111-113页
    4.4 小结第113-114页
第五章 含饱和及不饱和结构的肝素/硫酸类肝素二糖UV 232 nm的吸收情况及其在肝素寡糖系列测定上的应用第114-129页
    5.1 引言第114-116页
    5.2 实验部分第116-119页
        5.2.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116-117页
        5.2.2 制备非还原端饱和结构的肝素二糖第117页
        5.2.3 制备N-非取代且含不同硫酸根数目的肝素第117-118页
        5.2.4 亚硝酸裂解第118页
        5.2.5 尺寸排阻高效液相色谱(SE-HPLC)第118页
        5.2.6 LC/MS-IT-TOF分析第118-119页
        5.2.7 肝素二糖UV吸收表征第119页
    5.3 结果讨论第119-128页
        5.3.1 SE-HPLC分析非还原端饱和结构的肝素二糖第119-122页
        5.3.2 RPIP-LC/MS-IT-TOF分析非还原端饱和结构的肝素二糖第122-124页
        5.3.3 肝素二糖UV 232 nm吸收情况第124-126页
        5.3.4 非还原端饱和结构的UV 232 nm吸收在肝素寡糖测序上的应用第126-128页
    5.4 小结第128-129页
第六章 N-非取代葡萄糖胺(GlcNH_3~+)肝素寡糖LC/MS-IT-TOF裂解规律初探第129-142页
    6.1 引言第129-130页
    6.2 实验部分第130-131页
        6.2.1 试剂、材料和仪器第130页
        6.2.2 LC/MS-IT-TOF分析第130-131页
    6.3 结果讨论第131-141页
        6.3.1 dp4s的裂解规律第131-137页
        6.3.2 dp6s的裂解规律第137-141页
    6.4 小结第141-142页
结论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4页
致谢第164-165页
作者简介、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π-酸性萘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光谱及催化性能初探
下一篇:蔬菜—林蛙—蝇蛆三位一体循环农业生产模式能值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