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一、导言 | 第8-11页 |
二、李翱所处的时代 | 第11-21页 |
1、李翱生平简介 | 第11-13页 |
2、经济背景 | 第13-15页 |
3、政治背景 | 第15-18页 |
(1) 藩镇割据 | 第15-16页 |
(2) 宦官专权 | 第16-17页 |
(3) 朋党之争 | 第17-18页 |
4、思想背景 | 第18-21页 |
(1) 佛家 | 第18-19页 |
(2) 道家 | 第19页 |
(3) 儒家 | 第19-21页 |
三、上承儒家下融释道 | 第21-29页 |
1、儒家传统的心性学说 | 第21-24页 |
2、整合儒、道、佛 | 第24-29页 |
(1) 李翱对《大乘起信论》的发挥 | 第24-25页 |
(2) 禅宗的影响 | 第25-27页 |
(3) 道家的借鉴 | 第27-29页 |
四、开新儒学之端 | 第29-33页 |
1、李翱“去情复性”与新儒学的发展 | 第29-31页 |
2、“忘情复性”与“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关系 | 第31-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