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方向及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方向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及框架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2.1.1 腐败与政体 | 第13-14页 |
2.1.2 腐败与国家结构 | 第14页 |
2.1.3 腐败与选举 | 第14-15页 |
2.1.4 腐败与经济增长 | 第15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2.2.1 腐败成因的研究 | 第15-16页 |
2.2.2 腐败特点的探讨 | 第16页 |
2.2.3 反腐对策建议的研究 | 第16-17页 |
2.3 简要评述 | 第17-18页 |
3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3.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3.1.1 腐败的概念 | 第18-19页 |
3.1.2 党政领导秘书 | 第19页 |
3.1.3 党政领导秘书腐败 | 第19页 |
3.2 前景理论 | 第19-22页 |
3.2.1 行为主体感知 | 第20-21页 |
3.2.2 参照依赖 | 第21-22页 |
3.2.3 损失厌恶 | 第22页 |
3.2.4 敏感度递减 | 第22页 |
3.3 党政领导秘书腐败行为过程逻辑 | 第22-24页 |
4 党政领导秘书腐败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24-35页 |
4.1 党政领导秘书腐败的现状及特点 | 第24-26页 |
4.1.1 被查处时间 | 第24页 |
4.1.2 犯罪及违纪问题 | 第24-25页 |
4.1.3 涉嫌腐败方面 | 第25-26页 |
4.1.4 生活作风问题 | 第26页 |
4.2 党政领导秘书腐败行为的特征 | 第26-31页 |
4.2.1 参照点与腐败行为 | 第27-28页 |
4.2.2 损失厌恶与腐败行为 | 第28-30页 |
4.2.3 敏感度递减与腐败行为 | 第30-31页 |
4.3 秘书腐败产生的原因 | 第31-35页 |
4.3.1 制度与体制层面 | 第31-32页 |
4.3.2 社会风气层面 | 第32-33页 |
4.3.3 家庭与个人层面 | 第33-35页 |
5 防治党政领导秘书腐败的对策建议 | 第35-56页 |
5.1 国内外公务员防腐经验借鉴 | 第35-41页 |
5.1.1 芬兰的反腐败经验 | 第35-37页 |
5.1.2 新加坡的反腐败经验 | 第37-38页 |
5.1.3 香港的反腐败经验 | 第38-39页 |
5.1.4 反腐倡廉经验借鉴 | 第39-41页 |
5.2 加强制度层面的建设、建立健全专业反腐机构与法律 | 第41-50页 |
5.2.1 建立规范的管理监督机构 | 第42-45页 |
5.2.2 加强职业道德制度化与相关法律建设 | 第45-50页 |
5.3 加快党政领导秘书职业化发展进程 | 第50-54页 |
5.3.1 建设党政领导秘书教育培养的专业化体系 | 第51-53页 |
5.3.2 建立规范党政领导秘书选拔录用制度 | 第53页 |
5.3.3 改善党政领导秘书补贴福利制度 | 第53页 |
5.3.4 规范党政领导秘书晋升提拔制度 | 第53-54页 |
5.4 提高党政领导秘书自身道德水平 | 第54-56页 |
5.4.1 加强职业道德认识 | 第55页 |
5.4.2 陶冶职业道德情感 | 第55页 |
5.4.3 磨练职业道德意志 | 第55页 |
5.4.4 养成职业道德行为 | 第55-5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6-57页 |
6.1 结论 | 第56页 |
6.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