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引言 | 第15-18页 |
一、“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概述 | 第18-24页 |
(一)“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的类型 | 第18-20页 |
1、担保物权属的真实性存在欺诈的场合 | 第18-19页 |
2、信用形式的担保存在欺诈的场合 | 第19-20页 |
(二)“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的特征 | 第20-24页 |
1、法律关系的多元性 | 第21页 |
2、财产损失的流变性 | 第21-22页 |
3、犯罪故意的概括性 | 第22-24页 |
二、“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刑事责任认定的司法困境 | 第24-36页 |
(一)罪数形态认定中存在的争议 | 第24-30页 |
1、将前后两个欺骗行为独立评价坚持数罪并罚 | 第25页 |
2、将前后两个欺骗行为整体评价坚持一罪论处 | 第25-30页 |
(二)罪名类型选择中存在的争议 | 第30-33页 |
1、以行为人目的为中心确定罪名 | 第30-32页 |
2、以损失承担方为中心确定罪名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6页 |
三、“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刑事责任认定的现有出路 | 第36-48页 |
(一)三角诈骗适用可能性之探究 | 第36-39页 |
1、三角诈骗之构造 | 第36-37页 |
2、三角诈骗适用之否定 | 第37-39页 |
(1)金融诈骗犯罪已经不具备三角诈骗赖以生存的土壤 | 第37页 |
(2)“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无法契合三角诈骗之构造 | 第37-38页 |
(3)三角诈骗之适用可能容易滋生风险分配失衡的乱象 | 第38-39页 |
(二)两者诈骗下以因果关系判断为进路之探究 | 第39-46页 |
1、“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中因果关系的厘定 | 第40-43页 |
(1)事实关系之判断 | 第40-41页 |
(2)规范关系之判断 | 第41-43页 |
2、判断“商业银行实现担保权行为”异常性的因素 | 第43-46页 |
(1)担保合同的效力 | 第44-45页 |
(2)担保物权的善意取得 | 第45-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四、“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刑事责任认定的未来展望 | 第48-56页 |
(一)银行自我保护可能性与“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刑事责任认定 | 第48-49页 |
(二)银行自我决定权与“两头骗”担保贷款型案件刑事责任认定 | 第49-56页 |
1、危险接受的法理 | 第50-51页 |
2、被害人承诺理论 | 第51-53页 |
3、被害人自我答责 | 第53-56页 |
结语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个人简况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