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3页
第1章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概述第13-21页
    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界定第13-15页
        1.1.1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概念第13页
        1.1.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与其他相关制度的辨析第13-15页
    1.2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理论基础第15-18页
        1.2.1 犯罪人格理论第15-16页
        1.2.2 刑罚个别化理论第16-17页
        1.2.3 教育刑理论第17页
        1.2.4 再社会化理论第17-18页
    1.3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价值分析第18-21页
        1.3.1 有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预防第18页
        1.3.2 有利于犯罪未成年人回归社会第18-19页
        1.3.3 有利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治理第19页
        1.3.4 有利于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权保护第19-21页
第2章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第21-27页
    2.1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规定第21-24页
        2.1.1 美国第21-22页
        2.1.2 英国第22页
        2.1.3 德国第22-23页
        2.1.4 日本第23-24页
    2.2 域外国家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评析第24-27页
        2.2.1 法律规定可操作性强第24页
        2.2.2 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工作由专门人员进行第24-25页
        2.2.3 调查报告的内容设计合理第25页
        2.2.4 人格调查划分阶段进行第25-26页
        2.2.5 人格调查制度的程序规范第26-27页
第3章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现状第27-33页
    3.1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相关规定第27-29页
        3.1.1 法律的规定第27-28页
        3.1.2 司法解释的规定第28页
        3.1.3 部门规章的规定第28-29页
    3.2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存在的问题第29-33页
        3.2.1 调查主体混乱第29-30页
        3.2.2 适用范围受限第30页
        3.2.3 报告性质不明第30-31页
        3.2.4 调查方法落后第31页
        3.2.5 调查程序缺失第31-33页
第4章 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建议第33-43页
    4.1 明确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格调查制度的基本原则第33-35页
        4.1.1 全面调查原则第33-34页
        4.1.2 双向保护原则第34页
        4.1.3 客观中立原则第34-35页
    4.2 完善调查主体第35-37页
        4.2.1 确立统一的调查主体第35-36页
        4.2.2 明确调查主体的诉讼地位及权利义务第36页
        4.2.3 提高调查人员的调查能力第36-37页
    4.3 扩大适用范围第37-38页
    4.4 明确调查报告的法律性质第38-39页
    4.5 完善调查的方法第39-40页
        4.5.1 一般调查方法第39-40页
        4.5.2 特殊调查方法第40页
    4.6 构建调查程序第40-43页
        4.6.1 调查的启动第40页
        4.6.2 适用的阶段第40-41页
        4.6.3 审判与监督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致谢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分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入侵检测算法研究
下一篇:寻衅滋事罪定罪量刑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