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股权激励的短期市场反应研究 | 第14-15页 |
1.2.2 股权激励的激励效果研究 | 第15-16页 |
1.2.3 股权激励方案的契约要素研究 | 第16-18页 |
1.2.4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股权激励的基础理论 | 第21-27页 |
2.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第21页 |
2.2 股权激励契约要素 | 第21-23页 |
2.2.1 激励对象 | 第21页 |
2.2.2 授予价格或行权价格 | 第21-22页 |
2.2.3 授予数量 | 第22页 |
2.2.4 激励条件 | 第22页 |
2.2.5 激励有效期 | 第22-23页 |
2.3 股权激励的模式 | 第23-24页 |
2.3.1 股票期权 | 第23页 |
2.3.2 限制性股票 | 第23-24页 |
2.3.3 股票增值权 | 第24页 |
2.3.4 虚拟股票 | 第24页 |
2.4 股权激励的相关理论 | 第24-27页 |
2.4.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页 |
2.4.3 激励理论 | 第25-27页 |
第3章 用友网络三次股权激励方案激励效果分析 | 第27-49页 |
3.1 用友网络公司概况 | 第27-31页 |
3.1.1 公司简介 | 第27-28页 |
3.1.2 用友网络股权结构 | 第28-29页 |
3.1.3 用友网络治理层情况 | 第29-30页 |
3.1.4 用友网络人力资源情况 | 第30-31页 |
3.2 用友网络三次股权激励方案简介 | 第31-38页 |
3.2.1 用友网络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1-32页 |
3.2.2 用友网络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2-34页 |
3.2.3 用友网络第三次股权激励方案 | 第34-38页 |
3.3 用友网络三次股权激励方案短期市场反应分析 | 第38-41页 |
3.4 用友网络股权激励方案长期激励效果分析 | 第41-49页 |
3.4.1 财务指标选择 | 第41页 |
3.4.2 方案实施效果财务指标分析 | 第41-48页 |
3.4.3 用友网络人员流动情况分析 | 第48-49页 |
第4章 用友网络三次股权激励方案评价 | 第49-61页 |
4.1 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和选择趋于合理 | 第49-50页 |
4.1.1 激励对象的覆盖范围 | 第49页 |
4.1.2 激励对象的选择 | 第49-50页 |
4.2 股权激励模式与公司发展战略相匹配 | 第50-52页 |
4.3 授予股票/期权的数量和分配相对合理 | 第52-57页 |
4.3.1 授予股票/期权的总数量 | 第54-56页 |
4.3.2 授予股票/期权总数量的分配 | 第56-57页 |
4.4 业绩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 | 第57-58页 |
4.4.1 业绩考核指标设置偏低 | 第57页 |
4.4.2 业绩考核指标设置的单一性与固定性 | 第57-58页 |
4.5 授予价格或行权价格问题 | 第58-61页 |
4.5.1 授予价格或行权价格相对合理 | 第58-59页 |
4.5.2 授予价格或行权价格的固定性 | 第59-61页 |
第5章 用友网络三次股权激励的启示 | 第61-67页 |
5.1 合理确定股权激励对象的范围 | 第61页 |
5.2 合理选择股权激励模式 | 第61-62页 |
5.3 合理确定授予总量,提高授予数量分配的公平性 | 第62-64页 |
5.4 合理设计业绩指标 | 第64-65页 |
5.4.1 引入行业比较指标。 | 第64页 |
5.4.2 业绩考核指标的分期设计 | 第64-65页 |
5.4.3 引入非财务考核指标 | 第65页 |
5.5 合理确定行权价格 | 第65-6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67-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