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注释表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 现有方法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7-19页 |
1.4 论文结构和章节安排 | 第19-22页 |
第2章 医学图像融合方法研究现状 | 第22-40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多尺度图像融合方法的框架 | 第22-24页 |
2.3 图像分解与重构 | 第24-29页 |
2.4 图像融合规则 | 第29-34页 |
2.5 图像评价指标 | 第34-38页 |
2.5.1 全参考客观评价指标 | 第35-37页 |
2.5.2 无参考客观评价指标 | 第37-38页 |
2.6 小结 | 第38-40页 |
第3章 基于本征图像分解的融合方法 | 第40-57页 |
3.1 引言 | 第40页 |
3.2 本征图像分解 | 第40-43页 |
3.2.1 视网膜皮层理论 | 第41-42页 |
3.2.2 灰度世界理论 | 第42-43页 |
3.3 基于本征图像分解的方法 | 第43-48页 |
3.3.1 融合方法的输入 | 第43页 |
3.3.2 两尺度图像分解 | 第43-45页 |
3.3.3 图像融合规则 | 第45-46页 |
3.3.4 基于本征图像分解的两尺度方法 | 第46-48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8-55页 |
3.4.1 实验的基本设置 | 第48-49页 |
3.4.2 疾病数据库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3.4.3 鲁棒性数据库的实验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3.4.4 时间复杂度分析 | 第55页 |
3.5 小结 | 第55-57页 |
第4章 基于结构张量的融合方法 | 第57-72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结构张量 | 第57-61页 |
4.3 彩色结构张量 | 第61-63页 |
4.4 基于结构张量的三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 第63-71页 |
4.4.1 三尺度图像分解 | 第63-65页 |
4.4.2 三尺度图像融合方法 | 第65-67页 |
4.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7-71页 |
4.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基于多方向特征的融合方法 | 第72-86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拉普拉斯金字塔 | 第72-74页 |
5.3 多方向特征的拉普拉斯金字塔融合方法 | 第74-78页 |
5.3.1 仿射变换 | 第75-76页 |
5.3.2 特征提取 | 第76-77页 |
5.3.3 基于多方向特征的融合方法 | 第77-78页 |
5.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8-85页 |
5.4.1 MRI-CT图像融合结果分析 | 第79-81页 |
5.4.2 MRI-PET图像融合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5.4.3 MRI-SPECT图像融合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5.5 小结 | 第85-86页 |
第6章 基于多显著性特征的融合方法 | 第86-102页 |
6.1 引言 | 第86页 |
6.2 多尺度图像分解 | 第86-87页 |
6.3 多显著性特征的图像融合规则 | 第87-90页 |
6.3.1 活跃度测量 | 第87-89页 |
6.3.2 系数分组方法 | 第89-90页 |
6.3.3 系数合成方法 | 第90页 |
6.4 基于多显著性特征的融合方法 | 第90-95页 |
6.4.1 基于多显著性特征的MRI-CT融合方法 | 第90-93页 |
6.4.2 基于多显著性特征的MRI-PET融合方法 | 第93-95页 |
6.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95-101页 |
6.5.1 实验基本设置 | 第95-97页 |
6.5.2 实验结果的主观分析 | 第97-98页 |
6.5.3 实验结果的客观分析 | 第98-100页 |
6.5.4 实验结果的讨论 | 第100-101页 |
6.6 小结 | 第101-102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5页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第102-103页 |
7.2 论文工作展望 | 第103-105页 |
致谢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 | 第116-118页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及投稿的论文目录 | 第116-118页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 第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