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1 “情况说明”适用乱象及危害性 | 第12-17页 |
1.1 “情况说明”的适用现状 | 第12-15页 |
1.1.1 “情况说明”视为“万能证据” | 第12-13页 |
1.1.2 “情况说明”变成“随意证据” | 第13-14页 |
1.1.3 “情况说明”成为“通用证据” | 第14-15页 |
1.2 “情况说明”适用的危险性 | 第15-17页 |
1.2.1 破坏证据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 第15页 |
1.2.2 弱化侦查人员责任意识,影响案件质量 | 第15页 |
1.2.3 影响司法权威和公信力,助长司法腐败 | 第15-16页 |
1.2.4 侵害辩护方诉讼利益,不利于诉讼公正 | 第16-17页 |
2 法律规范中显现出的疑惑 | 第17-20页 |
2.1 立法中的“犹豫态度” | 第17-18页 |
2.2 司法解释中的“默认”做法 | 第18-20页 |
3 “情况说明”的证据属性及种类辨析 | 第20-28页 |
3.1 “情况说明”是否为证据 | 第20-23页 |
3.1.1 “情况说明”的类型 | 第20-21页 |
3.1.2 “情况说明”证据属性的争议 | 第21页 |
3.1.3 “情况说明”证据属性分析 | 第21-23页 |
3.2 “情况说明”归属证据种类分析 | 第23-28页 |
3.2.1 “情况说明”证据种类定位学界观点 | 第23-24页 |
3.2.2 对学界观点的分析 | 第24-25页 |
3.2.3 “情况说明”的分解与归纳 | 第25-28页 |
4 “情况说明”有效适用的几点建议 | 第28-35页 |
4.1 加强对“情况说明”的针对性审查 | 第28-31页 |
4.1.1 证人证言类“情况说明”的审查 | 第28-29页 |
4.1.2 狭义侦查笔录类“情况说明”的审查 | 第29-30页 |
4.1.3 鉴定意见类“情况说明”的审查 | 第30-31页 |
4.2 确立“情况说明”的排除规则 | 第31-35页 |
4.2.1 对没有证据意义的“情况说明”适用排除规则 | 第32页 |
4.2.2 排除不具有证据资格的“情况说明” | 第32-33页 |
4.2.3“情况说明“未经质证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 第33-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