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示功图的汽油机燃烧过程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 1.1.1 环境保护要求 | 第10-11页 |
| 1.1.2 全球石油资源短缺 | 第11-12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3 汽油机示功图的作用与意义 | 第14-15页 |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5-18页 |
| 1.4.1 研究方向的确立 | 第16页 |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2章 汽缸压力测录与处理 | 第18-32页 |
| 2.1 实验装置 | 第18-20页 |
| 2.1.1 Sail 轿车用1.6L 电控汽油机 | 第19页 |
| 2.1.2 燃烧分析仪 | 第19页 |
| 2.1.3 氧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 | 第19-20页 |
| 2.2 发动机参数调整设备 | 第20页 |
| 2.2.1 开发用ECU 和MDS | 第20页 |
| 2.2.2 电涡流测功机及控制台 | 第20页 |
| 2.3 实验准备与组织 | 第20-24页 |
| 2.3.1 活塞上止点动态位置校核 | 第20-23页 |
| 2.3.2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 | 第23页 |
| 2.3.3 实验组织方案选取 | 第23-24页 |
| 2.4 示功图数据预处理 | 第24-32页 |
| 2.4.1 单个示功图修正处理方法 | 第24-26页 |
| 2.4.2 滤波处理 | 第26-32页 |
| 第3章 基于汽油机示功图燃烧放热模型的建立 | 第32-59页 |
| 3.1 放热过程计算方法简介 | 第32-48页 |
| 3.1.1 R-W 方法 | 第32-34页 |
| 3.1.2 准维模型 | 第34-39页 |
| 3.1.3 单区模型 | 第39-48页 |
| 3.2 瞬时传热系数 | 第48-59页 |
| 3.2.1 瞬时传热系数介绍 | 第48-51页 |
| 3.2.2 瞬时传热系数对放热过程的影响 | 第51-55页 |
| 3.2.3 本文改进的瞬时传热系数计算公式 | 第55-59页 |
| 第4章 参数调整对放热过程影响分析 | 第59-75页 |
| 4.1 燃烧过程主要特征参数分析 | 第59-65页 |
| 4.1.1 典型循环最高爆压 | 第59-60页 |
| 4.1.2 典型循环压力升高率 | 第60-65页 |
| 4.2 典型循环放热过程分析 | 第65-70页 |
| 4.2.1 空燃比对循环放热的影响 | 第65-67页 |
| 4.2.2 点火提前角影响 | 第67-68页 |
| 4.2.3 负荷分析 | 第68-70页 |
| 4.2.4 转速影响 | 第70页 |
| 4.3 典型循环排气温度研究 | 第70-72页 |
| 4.3.1 空燃比影响 | 第71页 |
| 4.3.2 点火提前角影响 | 第71-72页 |
| 4.4 放热百分比对应曲轴转角相关性分析 | 第72-75页 |
| 第5章 汽油机放热模型与预测 | 第75-86页 |
| 5.1 放热模型 | 第75-83页 |
| 5.1.1 多元线形回归 | 第76-79页 |
| 5.1.2 BP 神经网络模型 | 第79-83页 |
| 5.1.3 多元线性回归与神经网络比较 | 第83页 |
| 5.2 改进的燃烧模型对汽油机有效指标分析 | 第83-86页 |
| 5.2.1 气缸压力值的预测 | 第83-84页 |
| 5.2.2 气缸内温度预测 | 第84-85页 |
| 5.2.3 预测燃烧模型对燃油经济性的改善 | 第85-86页 |
| 第6章 全文总结 | 第86-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 附录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