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前言 | 第14-19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4-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第一部分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第19-79页 |
第一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 | 第21-33页 |
1、仪器和材料 | 第21页 |
2、方法和结果 | 第21-30页 |
2.1 伊曲康唑分析方法建立 | 第21-22页 |
2.1.1 定量方法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1-22页 |
2.1.2 定量方法考察 | 第22页 |
2.2 伊曲康唑纳米粒(IIT-NPs)制备工艺和评价方法 | 第22-23页 |
2.2.1 IIT-NPs的初步制备工艺 | 第22-23页 |
2.2.2 IIT-NPs的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 | 第23页 |
2.2.3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3 制备工艺影响因素考察 | 第23-26页 |
2.3.1 均质次数和压力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药物浓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3 HSA浓度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4 有机相体积百分比的影响 | 第26页 |
2.4 处方优化 | 第26-30页 |
2.4.1 优化设计 | 第26-28页 |
2.4.2 模型拟合及预测 | 第28-29页 |
2.4.3 优化处方的验证 | 第29-30页 |
3、讨论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第二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外评价 | 第33-43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33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33-40页 |
2.1 伊曲康唑纳米粒的性质研究 | 第33-37页 |
2.1.1 透射电镜 | 第33-34页 |
2.1.2 红外光谱 | 第34-36页 |
2.1.3 差示扫描量热 | 第36-37页 |
2.1.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37页 |
2.2 体外释放 | 第37-38页 |
2.3 体外稳定性考察 | 第38-39页 |
2.3.1 稀释稳定性 | 第38-39页 |
2.3.2 放置稳定性 | 第39页 |
2.4 体外溶血性考察 | 第39页 |
2.5 体外抗真菌活性的考察 | 第39-40页 |
2.5.1 药液的配置 | 第40页 |
2.5.2 药敏评价 | 第40页 |
3、讨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第三章 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评价 | 第43-58页 |
1、材料与试剂 | 第43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43-55页 |
2.1 体内样品分析方法建立 | 第43-49页 |
2.1.1 药物及其代谢产物 | 第43-44页 |
2.1.2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44页 |
2.1.3 色谱条件 | 第44页 |
2.1.4 方法专属性 | 第44-46页 |
2.1.5 标准曲线建立 | 第46页 |
2.1.5 精密度试验 | 第46-49页 |
2.1.7 稳定性考察 | 第49页 |
2.2 ITZ-NPs药动学与组织分布试验 | 第49-54页 |
2.2.1 标准曲线建立 | 第49页 |
2.2.2 大鼠血药动力学 | 第49-51页 |
2.2.2.1 实验方案 | 第49页 |
2.2.2.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49-51页 |
2.2.3 小鼠血药与组织药物动力学 | 第51-54页 |
2.2.3.1 实验方案 | 第51页 |
2.2.3.2 血药动力学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51页 |
2.2.3.3 药物组织分布与动力学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51-53页 |
2.2.3.4 组织中AUC比较 | 第53-54页 |
2.3 ITZ-NPs体内毒性考察 | 第54-55页 |
3、讨论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第四章 脑靶向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第58-79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59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59-73页 |
2.1 生物素化材料制备 | 第59-61页 |
2.1.1 生物素活泼酯制备 | 第59-60页 |
2.1.2 生物素化RVG肽(Bio-RVG)制备 | 第60页 |
2.1.3 生物素化人血清白蛋白(Bio-HSA)制备 | 第60-61页 |
2.2 脑靶向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RVG-ITZ-NPs)制备 | 第61-62页 |
2.2.1 生物素化伊曲康唑白蛋白纳米粒(Bio-ITZ-NPs)制备 | 第61页 |
2.2.2 RVG-ITZ-NPs制备 | 第61-62页 |
2.3 荧光标记纳米粒 | 第62页 |
2.3.1 荧光标记白蛋白(HSA-FITC) | 第62页 |
2.3.2 荧光标记生物素化白蛋白(Bio-HSA-FITC) | 第62页 |
2.3.3 荧光标记ITZ-NPs(ITZ-NPs-FITC) | 第62页 |
2.3.4 荧光标记Bio-ITZ-NPs(Bio-ITZ-NPs-FITC) | 第62页 |
2.3.5 荧光标记RVG-ITZ-NPs(RVG-ITZ-NPs-FITC) | 第62页 |
2.4 纳米粒表征 | 第62-64页 |
2.4.1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62-63页 |
2.4.2 载药量与包封率的测定 | 第63-64页 |
2.4.3 体外释放考察 | 第64页 |
2.5 RVG-ITZ-NPs体外靶向性考察 | 第64-67页 |
2.5.1 荧光显微镜观察 | 第64-66页 |
2.5.2 流式细胞仪检测 | 第66-67页 |
2.6 RVG-ITZ-NPs脑组织摄取 | 第67-68页 |
2.7 大鼠血药动力学研究 | 第68-70页 |
2.7.1 实验方案 | 第68页 |
2.7.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68-70页 |
2.8 RVG-ITZ-NPs组织分布 | 第70-73页 |
2.8.1 试验方案 | 第70页 |
2.8.2 数据处理及结果 | 第70-73页 |
3、讨论 | 第73-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
第二部分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研究 | 第79-106页 |
第五章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 | 第81-97页 |
1、材料与试剂 | 第81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81-92页 |
2.1 吉西他滨定量方法的建立 | 第81-82页 |
2.1.1 色谱条件 | 第81页 |
2.1.2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81-82页 |
2.1.3 方法学考察 | 第82页 |
2.2 吉西他滨基本性质的表征 | 第82-83页 |
2.2.1 吉西他滨制备 | 第82-83页 |
2.2.2 溶解度与分配系数测定 | 第83页 |
2.3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表征方法 | 第83-84页 |
2.3.1 粒径和Zeta电位测定 | 第83页 |
2.3.2 载药量和包封率测定 | 第83页 |
2.3.3 释放度考察 | 第83-84页 |
2.4 制备工艺的选择 | 第84-88页 |
2.4.1 空白纳米粒制备工艺 | 第84页 |
2.4.2 pH选择 | 第84页 |
2.4.3 非溶剂选择 | 第84页 |
2.4.4 乙醇用量 | 第84-86页 |
2.4.5 乙醇加入速度 | 第86页 |
2.4.6 交联时间 | 第86页 |
2.4.7 载药工艺 | 第86-87页 |
2.4.7.1 吸附载药法 | 第86页 |
2.4.7.2 直接载药法 | 第86页 |
2.4.7.3 吸附载药与直接载药结合 | 第86-87页 |
2.4.7.4 载药工艺的比较 | 第87页 |
2.4.8 制备工艺确定 | 第87-88页 |
2.5 单因素考察 | 第88页 |
2.5.1 白蛋白浓度的影响 | 第88页 |
2.5.2 投药量的影响 | 第88页 |
2.5.3 交联剂用量的影响 | 第88页 |
2.6.处方优化 | 第88-90页 |
2.7 优化处方验证 | 第90-92页 |
2.7.1 100nm纳米粒的制备 | 第90页 |
2.7.2 300-400nm纳米粒的制备 | 第90页 |
2.7.3 载药纳米粒表征 | 第90-92页 |
3、讨论 | 第92-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第六章 吉西他滨白蛋白纳米粒的体内外生物学评价 | 第97-106页 |
1、材料与仪器 | 第97页 |
2、方法与结果 | 第97-103页 |
2.1 生物样品定量方法的建立[1] | 第97-98页 |
2.1.1 生物样品的处理 | 第97-98页 |
2.1.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98页 |
2.1.3 标准曲线的建立和方法学考察 | 第98页 |
2.2 体内药动学与组织分布 | 第98-100页 |
2.2.1 大鼠体内药动学结果 | 第98-99页 |
2.2.2 大鼠组织分布结果 | 第99-100页 |
2.3 抗肿瘤药效学试验 | 第100-103页 |
2.3.1 细胞毒性(MTT)试验 | 第100-101页 |
2.3.2 动物试验 | 第101-103页 |
2.3.2.1 动物体重变化 | 第101-102页 |
2.3.2.2 肿瘤抑制效果 | 第102页 |
2.3.2.3 肿瘤形态和转移观察 | 第102-103页 |
3、讨论 | 第103-104页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6页 |
总结 | 第106-108页 |
英文缩略语注释 | 第108-110页 |
Curriculum Vitae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