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粒化技术处理含油废水试验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1页 |
1.1 含油废水对环境的危害 | 第10-11页 |
1.2 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及油污水性质 | 第11-16页 |
1.2.1 含油废水的主要来源 | 第11-14页 |
1.2.2 含油废水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6页 |
1.3 含油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6-25页 |
1.3.1 物理法 | 第16-18页 |
1.3.2 物理化学法 | 第18-19页 |
1.3.3 化学法 | 第19-20页 |
1.3.4 生物化学法 | 第20-21页 |
1.3.5 电化学法 | 第21-23页 |
1.3.6 其他处理方法 | 第23-25页 |
1.4 粗粒化法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与应用 | 第25-29页 |
1.4.1 粗粒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25-28页 |
1.4.2 粗粒化技术存在问题 | 第28-29页 |
1.5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1.5.1 课题产生的背景 | 第29-30页 |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0-31页 |
第2章 乳状液聚结的理论基础 | 第31-41页 |
2.1 乳状液的定义 | 第31页 |
2.2 乳状液的类型 | 第31页 |
2.3 乳状液的物理性质和评价方法 | 第31-33页 |
2.3.1 分散相粒径分布 | 第32页 |
2.3.2 流变性 | 第32页 |
2.3.3 稳定性 | 第32-33页 |
2.4 乳状液稳定机理 | 第33-35页 |
2.4.1 分层 | 第34页 |
2.4.2 聚集(絮凝)和聚结 | 第34-35页 |
2.5 粗粒化除油机理及其动力学解释 | 第35-41页 |
2.5.1 粗粒化除油机理 | 第35-36页 |
2.5.2 粗粒化除油机理的动力学解释 | 第36-41页 |
第3章 粗粒化形式选择试验及其机理探讨 | 第41-5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3.1.1 试验内容 | 第41页 |
3.1.2 实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 第41-43页 |
3.1.3 分析方法和仪器 | 第4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3.2.1 含油废水类型的鉴定实验 | 第43-44页 |
3.2.2 粗粒化材料选择实验 | 第44-46页 |
3.2.3 粗粒化反应器选择实验 | 第46-47页 |
3.3 粗粒化机理探讨及其动力学分析 | 第47-50页 |
3.3.1 聚结机理的探讨 | 第47-48页 |
3.3.2 聚结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48-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粗粒化工艺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 第51-61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51页 |
4.1.1 试验内容 | 第51页 |
4.1.2 试验材料与实验装置 | 第51页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4.2.1 粗粒化材料性质的影响 | 第51-55页 |
4.2.2 含油废水性质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3 运行条件的影响 | 第57-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内循环连续流粗粒化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 第61-69页 |
5.1 粗粒化反应器的设计思路 | 第61-62页 |
5.2 粗粒化反应器的基本特点 | 第62-63页 |
5.3 粗粒化装置的基本尺寸 | 第63-64页 |
5.4 油田现场实验 | 第64-68页 |
5.4.1 填料粒径的选择 | 第65-66页 |
5.4.2 完整周期实验 | 第66-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