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第1章 总论 | 第13-17页 |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1.3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5页 |
|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7页 |
| 第2章 理论借鉴及思考 | 第17-22页 |
| 2.1 管理层持股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 2.1.1 产权理论 | 第17页 |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7-18页 |
| 2.1.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8-19页 |
| 2.1.4 共享经济理论 | 第19页 |
| 2.2 公司绩效评价主要方法 | 第19-22页 |
| 2.2.1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法 | 第19-20页 |
| 2.2.2 经济增加值法 | 第20页 |
| 2.2.3 Tobin'Q值法 | 第20-21页 |
| 2.2.4 平衡记分卡法 | 第21-22页 |
| 第3章 管理层持股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分析 | 第22-25页 |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 3.1.1 管理层的界定 | 第22页 |
| 3.1.2 持股的界定 | 第22页 |
| 3.1.3 管理层持股比例的界定 | 第22-23页 |
| 3.2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分析 | 第23-25页 |
| 3.2.1 管理层持股机制的引入 | 第23-24页 |
| 3.2.2 管理层持股的作用条件 | 第24-25页 |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持股的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 4.1 管理层持股现状的总体分析 | 第25页 |
| 4.2 管理层持股现状的行业分析 | 第25-27页 |
| 4.3 管理层持股的人员情况分析 | 第27-28页 |
| 第5章 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统计分析 | 第28-32页 |
| 5.1 管理层持股公司和管理层零持股公司的分组比较分析 | 第28-31页 |
| 5.2 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 第31-32页 |
| 第6章 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32-44页 |
| 6.1 研究假设 | 第32页 |
| 6.2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第32-33页 |
| 6.3 变量的选择、衡量及模型的选取 | 第33-39页 |
| 6.3.1 解释变量 | 第33页 |
| 6.3.2 被解释变量 | 第33-38页 |
| 6.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 第38-39页 |
| 6.3.4 实证模型的选取 | 第39页 |
| 6.4 实证分析 | 第39-41页 |
| 6.4.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页 |
| 6.4.2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9-40页 |
| 6.4.3 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40-41页 |
| 6.5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探讨 | 第41-44页 |
|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44-48页 |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4页 |
| 7.2 政策建议 | 第44-47页 |
| 7.2.1 加大管理层持股力度 | 第44-45页 |
| 7.2.2 规范管理层持股的资金来源 | 第45页 |
| 7.2.3 发展职业经理人市场 | 第45页 |
| 7.2.4 加快建设稳定高效的资本市场 | 第45-46页 |
| 7.2.5 积极培育机构投资者 | 第46页 |
| 7.2.6 制定与完善相关的制度规范 | 第46-47页 |
| 7.3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