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简介 | 第9页 |
1.2 污水厂恶臭气体污染的概况 | 第9-14页 |
1.2.1 恶臭气体的来源及分类 | 第9-10页 |
1.2.2 恶臭气体的评价标准 | 第10-12页 |
1.2.3 我国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状况 | 第12-13页 |
1.2.4 污水厂恶臭气体的危害 | 第13-14页 |
1.3 污水处理厂恶臭处理的基本方法 | 第14-17页 |
1.3.1 物理法 | 第15页 |
1.3.2 物理化学法 | 第15-16页 |
1.3.3 生物法技术 | 第16-17页 |
1.4 微生物技术除臭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1.4.1 微生物除H_2S、NH_3的机理 | 第17-19页 |
1.4.2 微生物除臭的应用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高效除氨菌与脱硫菌的筛选和鉴定 | 第21-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1-22页 |
2.1.3 培养基 | 第22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2-24页 |
2.1.4.1 除氨菌的富集培养及初筛 | 第22页 |
2.1.4.2 除氨菌的分离 | 第22页 |
2.1.4.3 除氨菌的复筛 | 第22页 |
2.1.4.4 脱硫菌的富集培养及初筛 | 第22页 |
2.1.4.5 脱硫菌的分离 | 第22-23页 |
2.1.4.6 脱硫菌的复筛 | 第23页 |
2.1.4.7 检测方法 | 第23页 |
2.1.4.8 菌株鉴定 | 第23-2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2.2.1 初筛结果 | 第24-26页 |
2.2.2 复筛结果 | 第26-27页 |
2.2.3 脱硫菌的复筛 | 第27页 |
2.2.4 菌株的分离鉴定 | 第27-31页 |
2.2.4.1 菌株形态学特征 | 第27-28页 |
2.2.4.2 菌株的16S rDNA测序及系统发育 | 第28-30页 |
2.2.4.3 菌株生理生化特征 | 第30-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3章 微生物除臭作用影响因素的探究 | 第33-48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3-34页 |
3.1.3 培养方法 | 第34页 |
3.1.4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1.4.1 pH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4页 |
3.1.4.2 接种量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4页 |
3.1.4.3 转速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4.4 温度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5页 |
3.1.5 检测方法 | 第3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5页 |
3.2.1 NO_2~-的标准曲线 | 第35页 |
3.2.2 pH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5-38页 |
3.2.3 接种量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4 转速对除氨脱硫的影响 | 第40-43页 |
3.2.5 温度对除氮脱硫的影响 | 第43-45页 |
3.3 讨论 | 第45-48页 |
第4章 除臭菌在模拟SBR中的应用实验研究 | 第48-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8页 |
4.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8-49页 |
4.1.3 实验装置 | 第49-50页 |
4.1.4 实验方法 | 第50-51页 |
4.1.4.1 污泥的活化 | 第50-51页 |
4.1.4.2 SBR的运行 | 第51页 |
4.1.4.3 检测方法 | 第5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4.2.1 污泥活化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4.2.2 除氨脱硫效果分析 | 第53-55页 |
4.3 讨论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结论 | 第58页 |
5.2 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