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1 氮氧化物的来源 | 第10-12页 |
1.2 燃煤烟气中氮氧化物脱除方法 | 第12-15页 |
1.2.1 吸附法 | 第12-13页 |
1.2.2 吸收法 | 第13页 |
1.2.3 选择性非还原法 | 第13-14页 |
1.2.4 催化分解法 | 第14页 |
1.2.5 新型脱硝方法 | 第14-15页 |
1.3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 第15-17页 |
1.3.1 非 NH_3-SCR 脱硝技术 | 第15-16页 |
1.3.2 NH_3-SCR 脱硝技术 | 第16-17页 |
1.4 SCR 脱硝催化剂 | 第17-22页 |
1.4.1 中高温 SCR 催化剂 | 第18-19页 |
1.4.2 低温 SCR 催化剂 | 第19-22页 |
1.5 NH_3-SCR 反应机理 | 第22-25页 |
1.5.1 标准型 NH_3-SCR 反应机理 | 第23-24页 |
1.5.2 快速型 NH_3-SCR 反应机理 | 第24-25页 |
1.6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6.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2 实验部分 | 第27-31页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7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28-29页 |
2.2.1 柠檬酸法 | 第28页 |
2.2.2 固相反应法 | 第28页 |
2.2.3 共沉淀法 | 第28-29页 |
2.3 低温 SCR 活性评价实验 | 第29-30页 |
2.4 催化剂表征 | 第30-31页 |
2.4.1 结晶形态分析 | 第30页 |
2.4.2 比表面积分析 | 第30页 |
2.4.3 金属氧化物成分分析 | 第30页 |
2.4.4 催化剂表面酸性分析 | 第30页 |
2.4.5 表面元素价态及浓度分析 | 第30-31页 |
3 制备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1-36页 |
3.1 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活性 | 第31-32页 |
3.2 不同方法制备的催化剂的表征 | 第32-35页 |
3.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32-33页 |
3.2.2 催化剂的晶型分析 | 第33-34页 |
3.2.3 催化剂的氧化形态分析 | 第34-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36-42页 |
4.1 不同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 不同温度下焙烧的催化剂表征 | 第37-40页 |
4.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37页 |
4.2.2 催化剂的晶型分析 | 第37-38页 |
4.2.3 催化剂的氧化形态分析 | 第38-39页 |
4.2.4 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5 Mn/Co 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2-48页 |
5.1 Mn/Co 摩尔比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 不同温度下焙烧的催化剂结构及性质表征 | 第43-47页 |
5.2.1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分析 | 第44页 |
5.2.2 催化剂的晶型分析 | 第44-45页 |
5.2.3 催化剂的氧化形态分析 | 第45-46页 |
5.2.4 催化剂的酸性分析 | 第46-4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6 催化剂对 NO 氧化能力的测试及氧化还原机理的推导 | 第48-56页 |
6.1 催化剂对 NO 的氧化活性 | 第48-50页 |
6.2 氧化还原机理的简单推导 | 第50-55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7.1 结论 | 第56页 |
7.2 展望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附录 | 第6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