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排水工程(沟渠工程、下水道工程)论文

初期雨水调蓄池调蓄能力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9-15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9-11页
        1.1.1 课题背景第9-10页
        1.1.2 课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1.2.1 面源污染及初期雨水调蓄池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初期雨水调蓄池应用现状第12-13页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3-15页
        1.4.1 课题研究内容第13页
        1.4.2 课题技术路线第13-15页
2 滇池流域初期雨水截留量分析第15-21页
    2.1 概述第15页
    2.2 滇池流域初期雨水截留量分析第15-20页
        2.2.1 降雨频率计算表第16-17页
        2.2.2 滇池流域初期雨水截留量的确定第17-20页
    2.3 本章小结第20-21页
3 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方法研究第21-33页
    3.1 分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研究第21-24页
        3.1.1 概述第21页
        3.1.2 容积计算方法现状第21-22页
        3.1.3 本研究探讨的方法第22-24页
    3.2 合流制排水系统初期雨水调蓄池容积计算研究第24-31页
        3.2.1 概述第24-25页
        3.2.2 容积计算方法现状第25-27页
        3.2.3 本研究探讨的方法第27-31页
    3.3 本章小结第31-33页
4 SWMM 雨水模型建模方法介绍第33-57页
    4.1 概述第33-34页
        4.1.1 SWMM 模型发展第33页
        4.1.2 SWMM 模型功能第33-34页
    4.2 SWMM 模块理论第34-45页
        4.2.1 子汇水区概化第35页
        4.2.2 入渗计算模型第35-38页
        4.2.3 产流计算模型第38-39页
        4.2.4 管网汇流计算第39-40页
        4.2.5 地表汇流演算第40-42页
        4.2.6 地表污染物增长与冲刷模型第42-44页
        4.2.7 稳定性条件第44-45页
    4.3 SWMM 模型建模方法第45-55页
        4.3.1 绘制对象第45-46页
        4.3.2 设置对象属性第46-50页
        4.3.3 执行模拟第50-52页
        4.3.4 模拟结果分析第52-54页
        4.3.5 状态报告第54-55页
    4.4 本章小结第55-57页
5 初期雨水调蓄池调蓄功效研究第57-77页
    5.1 概述第57页
    5.2 排水系统 SWMM 模型的建立第57-68页
        5.2.1 汇水区概化第57-61页
        5.2.2 管网概化第61-62页
        5.2.3 模型参数的确定第62-64页
        5.2.4 模型参数的率定第64-68页
    5.3 初期雨水调蓄池调蓄功效研究第68-76页
        5.3.1 调蓄池控制全年溢流污染的效率第68-70页
        5.3.2 调蓄池控制不同重现期典型降雨溢流污染的效率第70-76页
    5.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6 结论与建议第77-79页
    6.1 结论第77页
    6.2 建议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附录第85页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85页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Kinect的手势识别技术研究
下一篇:低温NH3-SCR脱硝MnOx–CoOx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