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Ⅵ族金属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铬副族(ⅥB族)元素的无机化合物论文

碳化钨材料的可控制备及其电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58页
    1.1 引言第16页
    1.2 碳化钨的结构特性第16-18页
    1.3 碳化钨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8-27页
        1.3.1 还原碳化一步法第19-24页
            1.3.1.1 程序升温法第20-21页
            1.3.1.2 化学气相沉积法第21-22页
            1.3.1.3 氧化物碳化法第22页
            1.3.1.4 原位渗碳还原法第22-23页
            1.3.1.5 喷雾干燥-流化床法第23-24页
        1.3.2 还原碳化二步法第24-26页
            1.3.2.1 高能球磨法第24-25页
            1.3.2.2 高频等离子制备法第25-26页
        1.3.3 新型合成方法第26-27页
    1.4 碳化钨的形成机理第27-28页
    1.5 碳化钨在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8-38页
        1.5.1 碳化钨在化学催化领域的应用第29-32页
            1.5.1.1 催化加氢/脱氢第29-30页
            1.5.1.2 异构化反应第30-31页
            1.5.1.3 制备合成气第31页
            1.5.1.4 分解反应第31-32页
            1.5.1.5 烷烃重整反应第32页
        1.5.2 碳化钨在电催化领域的应用第32-38页
            1.5.2.1 析氢反应第32-34页
            1.5.2.2 硝基还原反应第34页
            1.5.2.3 氢氧化反应第34-35页
            1.5.2.4 甲醇氧化反应第35-38页
    1.6 论文选题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第38-39页
    参考文献第39-58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样品制备与测试技术第58-65页
    2.1 化学药品和实验设备第58-60页
        2.1.1 化学药品第58-59页
        2.1.2 实验设备第59-60页
    2.2 样品制备方法设计第60页
    2.3 结构分析方法第60-62页
        2.3.1 X射线衍射(XRD)第60-61页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第61页
        2.3.3 差热(DTA)和热重(TGA)分析第61页
        2.3.4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辩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第61页
        2.3.5 N_2物理吸附分析第61-62页
        2.3.6 激光粒度第62页
        2.3.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第62页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第62-65页
        2.4.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62-64页
        2.4.2 电化学测试装置及方法第64-65页
第三章 碳化步骤优化第65-86页
    3.1 引言第65-66页
    3.2 喷雾干燥法制备前驱体第66-68页
        3.2.1 实验方法第66页
        3.2.2 结果与讨论第66-68页
    3.3 气固反应法制备碳化钨第68-76页
        3.3.1 实验方法第68页
        3.3.2 程序升温方式的影响第68-69页
        3.3.3 碳化气体流量和碳化时间的影响第69-72页
        3.3.4 碳化温度的影响第72-73页
        3.3.5 混合气氛比例的影响第73-76页
    3.4 反应机理探讨第76-77页
    3.5 碳化气氛种类的影响第77-83页
        3.5.1 制备参数第78页
        3.5.2 样品物相分析第78-79页
        3.5.3 样品形貌分析第79-81页
        3.5.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81-83页
    3.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86页
第四章 纳米碳化钨的制备及其表征第86-104页
    4.1 引言第86-87页
    4.2 冷冻干燥-气固反应法制备纳米碳化钨第87-92页
        4.2.1 样品的制备第87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87-92页
            4.2.2.1 物相分析第87-88页
            4.2.2.2 形貌分析第88-89页
            4.2.2.3 粒径分析第89-90页
            4.2.2.4 热稳定性分析第90-91页
            4.2.2.5 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第91页
            4.2.2.6 形成机理分析第91-92页
    4.3 分散聚合-气固反应法制备纳米碳化钨第92-98页
        4.3.1 样品的制备第93页
        4.3.2 结果与讨论第93-98页
            4.3.2.1 物相分析第93-94页
            4.3.2.2 形貌分析第94-95页
            4.3.2.3 热稳定性分析第95-96页
            4.3.2.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第96-98页
    4.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98-101页
    4.5 本章小结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4页
第五章 介孔碳化钨的制备及表征第104-131页
    5.1 引言第104-105页
    5.2 超声辅助-气固反应法制备介孔碳化钨第105-110页
        5.2.1 样品的制备第105-106页
        5.2.2 结果与讨论第106-110页
            5.2.2.1 物相分析第106-107页
            5.2.2.2 形貌分析第107-108页
            5.2.2.3 热稳定性分析第108-109页
            5.2.2.4 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第109-110页
    5.3 水热自组装-气固反应法制备介孔碳化第110-126页
        5.3.1 样品的制备第111页
        5.3.2 结果与讨论第111-126页
            5.3.2.1 前驱体设计对WC的影响第111-117页
            5.3.2.2 碳化气体对WC的影响第117-120页
            5.3.2.3 碳化机理分析第120-121页
            5.3.2.4 前驱体配比对WC孔隙结构的影响第121-124页
            5.3.2.5 前驱体结晶温度对WC孔隙结构的影响第124-126页
    5.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26-128页
    5.5 本章小结第128-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1页
第六章 特殊结构碳化钨的制备及其表征第131-158页
    6.1 引言第131页
    6.2 介孔碳化钨-球磨法制备超细碳化钨第131-137页
        6.2.1 样品的制备第132页
        6.2.2 结果与讨论第132-135页
            6.2.2.1 物相分析第132-133页
            6.2.2.2 形貌分析第133-134页
            6.2.2.3 热稳定性分析第134-135页
            6.2.2.4 孔径分布分析第135页
        6.2.3 比表面积受球磨时间的影响第135-137页
    6.3 喷雾干燥-气固反应法制备菱形十二面体W@WC第137-143页
        6.3.1 样品的制备第137-138页
        6.3.2 结果与讨论第138-143页
            6.3.2.1 物相分析第138-139页
            6.3.2.2 表面组分分析第139-140页
            6.3.2.3 形貌分析第140-142页
            6.3.2.4 热稳定性分析第142-143页
    6.4 喷雾干燥去金属-气固反应法制备碳化钨第143-150页
        6.4.1 Co的加入对碳化钨形成的影响第143-147页
            6.4.1.1 样品的制备第143-144页
            6.4.1.2 结果与讨论第144-147页
        6.4.2 Fe的加入对碳化钨形成的影响第147-150页
            6.4.2.1 样品的制备第147页
            6.4.2.2 结果与讨论第147-150页
    6.5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50-154页
    6.6 本章小结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58页
第七章 碳化钨载铂的制备及其对甲醇的电催化性能第158-180页
    7.1 引言第158-159页
    7.2 电化学测试方法第159页
    7.3 浸渍-气相还原法制备纳米碳化钨载铂第159-162页
        7.3.1 样品的制备第159页
        7.3.2 物相分析第159-160页
        7.3.3 形貌分析第160-161页
        7.3.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61-162页
    7.4 浸渍-气相还原法制备介孔碳化钨载铂第162-165页
        7.4.1 样品的制备第162-163页
        7.4.2 物相分析第163页
        7.4.3 形貌分析第163-164页
        7.4.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64-165页
    7.5 浸渍-气相还原法制备特殊结构碳化钨载铂第165-168页
        7.5.1 样品的制备第165页
        7.5.2 物相分析第165-166页
        7.5.3 形貌分析第166-167页
        7.5.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67-168页
    7.6 置换法制备碳化钨载铂第168-176页
        7.6.1 样品的制备第168页
        7.6.2 物相分析第168-169页
        7.6.3 形貌分析第169-171页
        7.6.4 电化学性能评价第171-176页
    7.7 本章小结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0页
第八章 回顾与总结第180-186页
    8.1 总结第180-184页
        8.1.1 碳化步骤优化第180-181页
        8.1.2 纳米碳化钨的制备及表征第181页
        8.1.3 介孔碳化钨的制备及表征第181-182页
        8.1.4 特殊结构碳化钨的制备及表征第182-183页
        8.1.5 碳化钨载铂的制备及表征第183-184页
    8.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184-18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第186-187页
会议论文第187-188页
发明专利第188-189页
致谢第189页

论文共1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褐藻胶酶解处理及产物性能研究
下一篇:邮资机邮资安全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