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6-7页 |
一、 合同诈骗罪概述 | 第7-11页 |
(一) 合同诈骗罪的立法沿革 | 第7-8页 |
(二) 合同诈骗罪设立的必要性 | 第8-9页 |
(三) 目前合同诈骗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 第9-11页 |
二、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及其构成特征 | 第11-23页 |
(一) 合同诈骗罪的概念 | 第11页 |
(二) 合同诈骗罪犯罪的客体及对象 | 第11-14页 |
(三) 合同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形式 | 第14-19页 |
(四) 合同诈骗罪的犯罪主体 | 第19-21页 |
(五) 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故意内容 | 第21-23页 |
三、 合同诈骗犯罪认定中的几个问题 | 第23-38页 |
(一) 如何正确界定合同诈骗罪中“合同”之含义 | 第23-25页 |
(二) 合同诈骗犯罪数额认定问题 | 第25-29页 |
(三)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合同纠纷的区分 | 第29-30页 |
(四) 合同诈骗罪与民事诈欺行为的区分 | 第30-34页 |
(五) 合同诈骗罪与其它诈骗犯罪的区分 | 第34-35页 |
1 、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 | 第34-35页 |
2 、合同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的界限 | 第35页 |
(六) 合同诈骗罪的罪数形态的认定 | 第35-38页 |
1 、牵连犯问题 | 第35-36页 |
2 、法条竞合问题 | 第36-37页 |
3 、关于连续诈骗行为同时涉及数种诈骗罪名的认定 | 第37-38页 |
四、 合同诈骗罪的惩治与防范 | 第38-43页 |
(一) 加大打击力度,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功能 | 第38-41页 |
(二) 提高市场主体的缔约能力,加强自我防范意识 | 第41页 |
(三)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 第41-42页 |
(四) 加强国家对企业合同的监督管理,进一步推行合同公证制度 | 第42-43页 |
(五) 企业信息资讯公开化、社会化 | 第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