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黑除恶”的经济学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黑恶”犯罪的重新定位 | 第11-15页 |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 | 第11-12页 |
二、恶势力犯罪及其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关系 | 第12-15页 |
第二章 经济学分析方法的引入及其差别化处理 | 第15-22页 |
一、法经济学分析方法概述 | 第15-18页 |
(一) 起源和发展 | 第15页 |
(二) 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 | 第15-16页 |
(三) 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 基本理论预设 | 第16-18页 |
二、法经济学方法之于刑法学的引入 | 第18-19页 |
三、几个基本概念的差别化处理 | 第19-22页 |
(一) 刑法成本 | 第19-20页 |
(二) 刑法收益 | 第20-21页 |
(三) 均衡 | 第21页 |
(四) 最大化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学特征 | 第22-25页 |
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学特征 | 第22-23页 |
(一) 资本原始积累期(即“恶势力”犯罪阶段) | 第22页 |
(二) 漂白期 | 第22-23页 |
二、黑社会性质组织的经济逻辑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经济分析 | 第25-34页 |
一、犯罪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5-27页 |
(一)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成本分析 | 第25-26页 |
(二)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的收益分析 | 第26-27页 |
二、刑罚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7-31页 |
(一) 刑罚的成本 | 第27-30页 |
(二) 刑罚的收益 | 第30-31页 |
三、刑罚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威慑(均衡问题) | 第31-34页 |
(一) 刑罚效益最大化 | 第31-32页 |
(二) 最优威慑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