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化学工业论文--第Ⅳ族非金属元素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碳及其无机化合物论文

杂原子掺杂碳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35页
    1.1 石墨烯第11-16页
        1.1.1 石墨烯概述第11-12页
        1.1.2 氮掺杂石墨烯概述第12-13页
        1.1.3 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第13-14页
        1.1.4 氮掺杂石墨烯的应用第14-16页
            1.1.4.1 氮掺杂石墨烯在锂离子电池方面的应用第14-15页
            1.1.4.2 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催化氧还原方面的应用第15页
            1.1.4.3 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第15页
            1.1.4.4 氮掺杂石墨烯在超级电容器方面的应用第15-16页
    1.2 孔碳材料第16-23页
        1.2.1 孔碳材料概述第16页
        1.2.2 杂原子掺杂孔碳概述第16-17页
        1.2.3 杂原子掺杂孔碳的制备第17-21页
            1.2.3.1 模板法第18-20页
            1.2.3.2 活化法第20-21页
        1.2.4 杂原子掺杂孔碳的应用第21-23页
            1.2.4.1 电化学传感器领域第21-22页
            1.2.4.2 吸附领域第22页
            1.2.4.3 超级电容器领域第22页
            1.2.4.4 燃料电池领域第22-23页
    1.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其主要内容第23-25页
    参考文献第25-35页
第2章 一步热解小分子合成氮掺杂石墨烯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第35-52页
    2.1 引言第35-36页
    2.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36-37页
        2.2.2 合成第37-38页
            2.2.2.1 材料合成第37页
            2.2.2.2 工作电极制备第37-3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8-46页
        2.3.1 氮掺杂石墨烯表征第38-43页
            2.3.1.1 XRD第38-39页
            2.3.1.2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表征第39-40页
            2.3.1.3 氮气吸附表征第40页
            2.3.1.4 拉曼光谱分析第40-41页
            2.3.1.5 XPS 表征第41-43页
        2.3.2 锂离子电池性能研究第43-46页
            2.3.2.1 恒定电流密度下的循环行为以及稳定性第43-45页
            2.3.2.2 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恒电流充放电行为第45-46页
    2.4 本章小结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2页
第3章 氮、硫共掺杂孔碳的合成及其在生物分子检测方面研究第52-75页
    3.1 引言第52-54页
    3.2 实验部分第54-55页
        3.2.1 试剂与仪器第54页
        3.2.2 合成第54-55页
            3.2.2.1 材料合成第54-55页
            3.2.2.2 工作电极制备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70页
        3.3.1 氮、硫掺杂孔碳材料的表征第55-62页
            3.3.1.1 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表征第55-56页
            3.3.1.2 XRD 表征第56-57页
            3.3.1.3 氮气吸附表征第57-58页
            3.3.1.4 拉曼光谱分析第58-59页
            3.3.1.5 EDS 能谱分析、XPS 分析第59-62页
        3.3.2 N-S-PC 修饰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研究第62-70页
            3.3.2.1 铁氰化钾中行为第62页
            3.3.2.2 不同修饰电极对单独的 AA、DA、UA 电化学行为第62-63页
            3.3.2.3 不同修饰电极同时检测 AA、DA、DA第63-65页
            3.3.2.4 扫速、pH 对电化学行为影响第65-67页
            3.3.2.5 线性范围第67-69页
            3.3.2.6 抗干扰能力、重现性、稳定性研究第69-70页
    3.4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75-76页
作者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应用MDCK细胞表达流感减毒活疫苗(LAIV)和应用鸡胚检测病毒滴度方法学验证的研究
下一篇:甘肃某风电基地风能预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