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温光周期反应及滞育生理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6页 |
| ·烟蚜茧蜂的重要作用 | 第14-15页 |
| ·烟蚜茧蜂的应用 | 第15页 |
| ·蚜茧蜂滞育的研究进展 | 第15-24页 |
| ·蚜茧蜂的滞育种类 | 第16-19页 |
| ·蚜茧蜂的滞育特征 | 第19-20页 |
| ·蚜茧蜂滞育的环境影响因子 | 第20-23页 |
| ·蚜茧蜂滞育的生理生化特点 | 第23页 |
| ·蚜茧蜂滞育的激素调控 | 第23-24页 |
| ·蚜茧蜂滞育的分子调控 | 第24页 |
| ·烟蚜茧蜂滞育的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烟蚜茧蜂的田间滞育调查研究 | 第26-3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田间调查时间、地点 | 第26页 |
| ·烟蚜茧蜂滞育的田间调查 | 第26-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田间烟蚜茧蜂滞育越冬情况 | 第27-28页 |
| ·田间烟蚜茧蜂的越冬虫态 | 第28-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第三章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发育指标测定 | 第31-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种群的建立与维持 | 第31页 |
|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1页 |
| ·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发育历期的测定 | 第31-32页 |
| ·烟蚜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的计算 | 第32页 |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 ·不同温度下烟蚜茧蜂的发育历期 | 第32-33页 |
| ·烟蚜茧蜂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 | 第33-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四章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及滞育敏感阶段研究 | 第36-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供试昆虫 | 第36页 |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 ·滞育的判断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8页 |
|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 | 第37页 |
| ·烟蚜茧蜂的滞育敏感阶段 | 第37-38页 |
| ·讨论 | 第38-40页 |
| 第五章 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 第40-5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 ·供试虫源 | 第40页 |
| ·试验仪器及材料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2页 |
|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 ·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 第42-44页 |
| ·温度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 第44-49页 |
| ·温光互作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2页 |
| 第六章 亲代低温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滞育的影响初探 | 第52-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 ·供试昆虫 | 第52页 |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 ·讨论 | 第54-56页 |
| 第七章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 第56-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6-63页 |
| ·供试虫源 | 第56页 |
| ·烟蚜茧蜂龄期的判断 | 第56-57页 |
| ·试剂 | 第57页 |
| ·仪器 | 第57-58页 |
| ·试验方法 | 第58-6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 ·糖类含量 | 第63-67页 |
| ·甘油含量 | 第67-68页 |
| ·山梨醇含量 | 第68-69页 |
| ·总蛋白含量 | 第69-70页 |
| ·海藻糖酶活性 | 第70-71页 |
| ·讨论 | 第71-74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74-77页 |
| ·烟蚜茧蜂的田间滞育 | 第74页 |
|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发育指标测定 | 第74页 |
| ·烟蚜茧蜂的滞育虫态及滞育敏感阶段 | 第74-75页 |
| ·温度和光周期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影响 | 第75页 |
| ·亲代低温经历对烟蚜茧蜂子代滞育的影响 | 第75页 |
| ·烟蚜茧蜂滞育相关的代谢物质含量测定 | 第75-76页 |
| ·本试验研究的意义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作者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