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1.2 选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2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概述 | 第12-19页 |
2.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概念与特征 | 第12-14页 |
2.1.1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概念 | 第12-13页 |
2.1.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的特征 | 第13-14页 |
2.2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7页 |
2.2.1 封建时代“以和为贵”的文化底蕴 | 第14-15页 |
2.2.2 轻微刑事案件“调处息讼”的边区传承 | 第15-16页 |
2.2.3“恢复性司法理论”的移植借鉴 | 第16-17页 |
2.3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17-19页 |
2.3.1 刑事实体正义价值 | 第17页 |
2.3.2 刑事司法效率价值 | 第17-18页 |
2.3.3 修复社会秩序价值 | 第18-19页 |
第3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立法规定 | 第19-23页 |
3.1 刑事立法的规定 | 第19页 |
3.2 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19-22页 |
3.2.1《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 第19-21页 |
3.2.2《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 第21-22页 |
3.3 刑事政策的规定 | 第22-23页 |
第4章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3-30页 |
4.1 规范体系零散,缺乏统一性 | 第24-25页 |
4.2 调解原则规定不科学 | 第25-26页 |
4.3 调解主体不明晰 | 第26-27页 |
4.4 调解程序不规范 | 第27-28页 |
4.5 赔偿与量刑的关系不明确 | 第28-30页 |
第5章 完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建议 | 第30-37页 |
5.1 确定调解基本原则 | 第30-31页 |
5.2 明确调解的各类主体 | 第31-32页 |
5.3 规范调解程序 | 第32页 |
5.4 理顺赔偿与量刑的关系 | 第32-34页 |
5.5 完善几类特殊案件的调解规定 | 第34-37页 |
5.5.1 共同犯罪案件 | 第34页 |
5.5.2 二审案件 | 第34-35页 |
5.5.3 死刑案件 | 第35-37页 |
结语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