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第2章 系统整体设计 | 第12-18页 |
·系统功能及结构设计 | 第12页 |
·处理器选型 | 第12-14页 |
·软件整体设计 | 第14-15页 |
·人机界面设计 | 第15-18页 |
·第一级菜单 | 第15-16页 |
·第二级菜单 | 第16页 |
·第三级菜单 | 第16-18页 |
第3章 硬件设计 | 第18-31页 |
·常见备用电源方案 | 第18-19页 |
·双主机监控电路单路切换电路 | 第18-19页 |
·多电源-多负载切换方案 | 第19页 |
·公用电能轨道 | 第19-21页 |
·双层备用电源 | 第21页 |
·电源模块设计 | 第21-22页 |
·监控系统(电压、电流数据采集) | 第22-24页 |
·共轨电压检测电路 | 第23-24页 |
·通讯系统(和下位单片机串口采集、SSI 双机监控) | 第24-27页 |
·双主机监控电路 | 第27-28页 |
·键盘输入 | 第28-29页 |
·液晶LCD 输出 | 第29-31页 |
第4章 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第31-47页 |
·EWARM 集成开发环境 | 第31-34页 |
·IAR EWARM 简介 | 第31页 |
·J-Link 简介 | 第31-32页 |
·安装IAR EWARM | 第32-34页 |
·安装J-LINK 驱动 | 第34页 |
·安装流明诺瑞驱动库 | 第34-38页 |
·下载最新库文件 | 第35页 |
·拷贝连接器命令文件 | 第35-36页 |
·拷贝驱动库头文件 | 第36-37页 |
·拷贝底层驱动函数库 | 第37-38页 |
·新建并修改项目 | 第38-45页 |
·建立一个项目文件目录 | 第38页 |
·新建工作区 | 第38-39页 |
·生成新项目 | 第39-41页 |
·保存工作区 | 第41页 |
·添加/新建文件 | 第41页 |
·加driverlib.r79 及startup.c 文件 | 第41页 |
·项目选项设置 | 第41-42页 |
·通用选项设置 | 第42页 |
·C/C++编译器选项设置 | 第42-43页 |
·Linker 选项设置 | 第43-44页 |
·Debugger 选项设置 | 第44页 |
·Download 页面设置 | 第44-45页 |
·编译下载程序 | 第45-47页 |
·加载应用程序 | 第45-46页 |
·生成hex 文件 | 第46-47页 |
第5章 软件设计 | 第47-68页 |
·LCD 显示 | 第49-51页 |
·键盘设计 | 第51页 |
·数据采集 | 第51-53页 |
·数据整合及处理 | 第53-54页 |
·异常采集及处理 | 第54-56页 |
·故障处理 | 第56-58页 |
·故障注册 | 第56页 |
·故障界面显示 | 第56-57页 |
·详细故障菜单 | 第57-58页 |
·界面显示 | 第58-66页 |
·主界面 | 第58-61页 |
·详细故障显示 | 第61-63页 |
·具体线路状态显示 | 第63-66页 |
·数据校验 | 第66-68页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第68-70页 |
·总结 | 第68页 |
·测试结果 | 第68-69页 |
·电压异常测试 | 第68页 |
·电流异常测试 | 第68页 |
·负载异常测试 | 第68-69页 |
·CPU 故障测试 | 第69页 |
·系统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第7章 个人简历 | 第70-71页 |
第8章 致谢 | 第71-72页 |
第9章 参考文献 | 第72页 |